国学研究与传授学
www.fjsen.com 2012-02-06 11:10 邓天玉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对于学术论著写作者包括国学研究者来说,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十分重要;发表见解时讲究“传授学”,这同样十分重要。“传授”是一门学问。作为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中国学人历来强调“传”与“承”、“授”与“受”。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教育观;一千多年前,韩愈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命题。现代,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提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指出“要想到你究竟为什么人写东西,向什么人讲话”;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写了“文章写就供人读,何事苦营八阵图?洗尽铅华呈本色,梳装莫问入时无”的诗句(《未晚斋语文漫谈》,语文出版社1992),都是希望我们能处理好“传”与“承”、“授”与“受”的关系。邢福义先生常常说,不管是写大书还是写小文,都要让读者“看得懂,信得过,用得上”,实际上也是强调要讲究“传授学”。 国学思想博大精深,国学原著文辞难懂。年轻读者缺乏“文字、训诂、音韵”等方面的严格训练,如何让国学研究成果贴近年轻学者,“国学版”任重而道远。由此,我特别想说:一定要提倡论著的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深入浅出是合群,深入深出是离众;浅入浅出是底薄,浅入深出是皮厚。 西方早已建立起“接受学”。我这里所说的“传授学”与西方的“接受学”有相通之处,都是强调写文章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但侧重点不同。“接受学”关注的是读者接受什么?如何接受?而“传授学”关注的是作者传授什么?如何传授?我以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授学”,本身就是从教育学、人才学与科学学等等角度对国学的承传与发展,将大大加强我们在学术活动中的国际话语权。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相关新闻
- [ 08-08]弘扬传统文化汲取国学精华
- [ 04-28]国学的不同内涵及其继承发展
- [ 01-26]国学的价值评估与文化的辩证法
- [ 01-26]也谈国学研究的态度立场与方法
- [ 12-07]关于倡导国学几个问题的质疑
- [ 11-26]国学不是一国之学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