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热点关注 > 正文

关注现实问题促进海西发展

www.fjsen.com 2013-11-11 15:42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来自2013年省经济学年会的声音

本报记者 吴敏 吴旭涛

◆创新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思路

龙岩学院原中央苏区发展研究中心蔡立雄:

水土流失已成为中国最大环境问题之一。在长期实践中,科研工作者总结出小流域治理模式以及相应的治理方法,在过去较长时间里对水土流失区的生态恢复与农业增产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今天,这种模式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提高方面遇到较大困难。为提升生态恢复效果并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有必要实施更科学的区域整体规划,实施以城带乡和小县大城思路,形成以一个区域中心城市带若干个县域中心城镇,辅以部分宜居宜业的富有人文与经济价值的中心村镇的网络型人居与产业结构。

小县大城的思路不仅适用于水土流失等生态脆弱地区,也适用于经济发达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加强城市化建设是为低成本地实现生态治理效果,将生态恢复与经济建设两个任务合二为一,但资金缺乏将成为主要问题,需要上级政府提供更大转移支付,可以考虑将上级拨付的水土流失治理费与生态补偿费转用于城市建设和乡村居民搬迁。经济发达地区乡村经济为主转向城市为主是一个自然过程,但也普遍面临城镇规模过小对产业发展造成抑制问题,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城带乡和小县大城发展还有一关键性问题是产业支撑。必须从区域合作与分工以及区域传统和优势角度出发,加大产业培育力度,提升区域发展能力,基本设想是在市一级中心城市发展规模工业与现代第三产业,在县一级中心城镇发展配套工业和特色产业,在县以下村镇发展特色加工业和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绿色农业。

◆促进宁德港城协调发展

宁德市委党校李宪建:

在港口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港城协调发展促进港口城市的发展壮大。宁德市港城协调发展具有优越的区位资源禀赋,但长期以来由于发展规划不适应、港城初始联系不足,交通网络不完善、港城相互关联受阻,港口城市规模小、港城集聚效应低,市场发育不成熟、城市自增长效应薄弱等原因,致使区位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为了进一步发挥宁德港的优势,进一步拓展港城互动发展空间,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战略要点:统筹规划港口发展,密切港城初始联系;完善基础设施网络,通畅港城相互关联;发展壮大临港工业,增强港城集聚效应;培育市场主导职能,增强城市自增长效应。

◆促进厦漳泉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林晓健: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区域内资源要素流动与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推进厦漳泉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实现厦漳泉同城化,进而实现海西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客观要求。

目前,厦漳泉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面临现实困境:厦漳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发展不均衡影响一体化基础的奠定;政府转移支付对公共服务的改善不明显,阻碍一体化目标的实现;政策协调机制不健全和标准不统一,阻碍一体化的同步化进程。因此,必须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探讨厦漳泉大都市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政策选择。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为三地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奠定基础;改革转移支付制度,为实现三地公共服务一体化提供重要保障。在微观经济政策方面,探索基于“整体政府”视角的供给主题多元化,以保障公共服务一体化;依法确立公共服务定价策略,推动三地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一致性。

◆创新闽台农业合作机制

闽南师范大学经济学系吴凤娇:

历经30多年的发展,闽台农业合作已初呈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双赢格局。但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闽台农业合作机制主要是由利益杠杆下的市场作用自发形成的,协商建构滞后的弊端日益显现。2011年1月1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正式实施,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了制度化合作阶段,这不仅为未来闽台农业谋求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闽台农业合作机制的协商建构提供了有效途径。

借助ECFA深化的有利契机,闽台两地应该共同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创新农业合作机制:建立二轨多元的闽台农业合作协商机制;构建双向高效的闽台农业资源要素流动机制;创新闽台农业经济主体的互动合作机制;建立配套协作的“大农业”产业对接机制;完善互补双赢的闽台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健全闽台农业合作的金融支持机制;构建闽台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安全合作机制;建立闽台农业合作的信息资讯机制;建立闽台农业合作与区域经济的耦合机制。          □本报记者 吴敏 吴旭涛(东南网——福建日报)

  • 责任编辑:蓝晓梅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