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理论频道> 热点关注 > 正文

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2013-12-10 17:1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蓝晓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统揽,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步伐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我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的新目标新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按照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要求,加快经济“绿色转型”,形成生态文明“绿色导向”,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绿色福利”,探索符合我省省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率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着力推动思想观念先行。生态文明建设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现物质财富发展和人的生活环境改善的有机统一,人的自身发展和自然的维护延续的有机统一。要树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坚持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同步,实现“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转变。要树立“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观念,“生态美”是富的组成部分,强调“百姓富、生态美”,实质上就是要在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过程中,把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要路径,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这方面,我省有良好的生态优势、环境条件。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增强生态农产品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绿色品牌。积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鼓励企业建立循环经济联合体,推行循环型产业链和共生产业模式,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消耗强度。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努力保护好生态环境。

着力解决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这一重要论述,很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们要加快推进绿色城镇建设,深入实施“家园清洁”行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强化水、大气、噪声等污染防治,深入推进闽江、九龙江等重点流域治理,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大力实施“四绿”工程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加强海洋、湿地、森林及沿海滩涂、入海河口等保护修复,搞好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

着力健全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物质基础、精神驱动,更需要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这就要加快价格、财税、金融、行政管理以及企业等改革,完善资源有偿使用、环境损害赔偿、生态补偿等制度,使改革这个最大“红利”更多地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适应生态资本化和资本生态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生态资本市场化运作,探索实施林业碳汇交易机制,加快实施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采购。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最有力的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且应终身追究其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着力构建“人人参与、从我做起”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共同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方方面面统一思想、付诸行动,做出坚持不懈、切切实实的努力。要加强公民生态道德教育,全面普及推广生态文明共识,增强全民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加强与生态文明理念相符的消费文化建设,建立并完善引导、激励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引导社会公众形成文明生活方式和合理的消费方式,真正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合力。(作者为中共福建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