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目前消费增长不可盲目乐观
www.fjnet.cn 2008-03-25   来源:西岸时评    我来说两句

  商务部副部长于广州24日表示,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美元,国内消费市场总体空间进一步扩大,中国正在向消费型国家过渡。(3月24日中国网)
 
  长期以来,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的结构失衡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自2001年以来,投资对GDP的贡献连续6年超过消费。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口遭遇“滑铁卢”,经济增长乏力。为此,政府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值得高兴的是:通过国家多方调控,这一现象在2007年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2007年,消费对GDP的贡献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这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出现“拐点”。
 
  但也必须看到,目前的消费增长并非正常情况的增长,其背后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第一,GDP增速创新高的同时,CPI涨幅也连续创新高。特别是去年国际市场石油、粮食、食用植物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通胀压力加大。尽管物价适度上涨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积极性,增加供给,丰富市场,但是,物价上涨幅度过高,也会引发通胀压力,影响群众生活。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GDP增长11%,增幅高达31%,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分为17.2%和15.4%,与此同时全年CPI增长4.8%。2008年一月,CPI同比涨7.1,创11年以来新高。机构预测,2月份CPI可能涨幅可能超过8%。有研究指出,物价加速上涨,居民并没有同步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果实,老百姓实际购买力甚至出现了下降。结论是否真实准确无法核实,但日常柴米油盐支出的增加,却真真切切地让咱老百姓在倍感压力之下品尝到了“购买力下降”的滋味。
 
  第二,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计算人均值没有说服力。经常看到统计部门公布我国人均收入等好消息,然而,这类消息一出即刻遭到民众质疑。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均收入的大好形势下掩盖着收入悬殊的事实,老百姓根本体验不到收入的增加。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在当下的中国,占社会20%的富人,拥有的财富占国民财富的80%,甚至更多。而对其他80%的人来说,教育、医疗、住房,“新三座大山”是生活中每天都不能不面对的现实,有着固定收入的工薪阶层都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生存的痛苦和压力。从一个侧面也反映贫富不均的现象存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谈手机、国内旅游、宽带、以及奢侈品消费好何如何看好,是对平民百姓说的吗?老百姓看到这利好的消息会高兴吗?
 
  第三,国内消费与国内投资比例失调,国民经济依赖出口的情况尚未根本改变。资料表明,过去25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逐步上升,而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导致我国目前的最终需求结构严重失衡。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费率约77%,固定资本形成率为23%。2007年我国的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固定资本形成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十几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看,目前我国消费率太低,固定资产投资率太高,积累与消费比例已经严重失衡。国内消费能力低,导致“就业-收入-消费”循环与“收入-投资-产品”循环之间需求相对不足与供给相对过多的失调,于是需要过度依赖出口解决国内生产由于GDP资本超分配造成的产品过量剩余问题。众所周知,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对人民生活整体水平的提高不利。
 
  笔者这样分析,倒不是否定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更不是否认“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的发展规律,而是觉得如果不分析具体情况,只是笼统地谈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而得出中国正在向消费型国家过渡的结论,恐怕不大容易让人接受,甚至容易陷入盲目乐观的误区。
 
  当然,在分析不利因素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为解决上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把“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与“防止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并列为今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特别是十七大报告已经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些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如果能够落实到位,2008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能将更加明显。(董宏达)

    【声明】凡注明 “西岸时评”来源之作品, 未经福建东南新闻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责编:李艳)


  • 相关新闻
福建日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