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歌”与陶“诗”并重,不必惊诧
www.fjnet.cn 2008-03-25   来源:西岸时评    我来说两句

  2008上海中学生写作现状研讨会近日在华师大学术交流中心报告厅举行。记者在会上获悉,时下,中学生作文引用周杰伦歌词的频率直追陶渊明,而现代人诠释浪漫古典类的文章成为中学生的新宠。(3月22日  东方早报)

  对于此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用“周‘歌’与陶‘诗’并重,经典向通俗靠拢”来形容。这本是一种正常的教育发展现状。然而,网络上有人撰文用周杰伦歌词来PK陶渊明的田园诗,大有让人古人复活之势,而他们认为周杰伦如受推崇,将会促使古典诗词、历史优秀传统远离学生。而现代流行歌曲则不必进学校教材,或当作试题来考,毕竟人们可以从流行歌曲中很自然地吸收,而不用专门学习。总之,对于周陶并重,某些人畏之如洪水猛兽,惊诧莫名,欲除之而后快。不过在笔者看来,对于周陶并重,不必惊诧。

  其实,周杰伦的歌与教育联系在一起已不是第一次了,其歌曲《蜗牛》入选某地小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上海1943》入选某小学教材;《青花瓷》走进武汉语文考试试卷。这些与报道中的周陶并重之事相联系,正说明了流行因素正大肆“流行”,关于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正从经典向通俗靠拢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今的中学生已具有分辨人性的能力,对于通俗的东西也有一定的鉴赏力。另外,流行歌曲的歌词也不尽是爱情宣言,亲情,友情甚至中国情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踪影,周杰伦的《外婆》、《蜗牛》等歌曲所阐释的涵义就能很好说明这一问题。周董等人的歌曲在流行的同时更是对中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情”的教育,而以这种“通俗”的教育方式远比老师耳提面命的教育方式效果要好。再说,把经典与通俗并列,不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吗?

  从另一方面来说,经典的东西不一定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文革期间的“样板戏”、“毛泽东语录”可谓“经典”,但这些东西除了给我们带来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和人们禁锢的思想之外,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所以说,经典不一定是好的,只要是符合时代潮流且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的东西都能称为“经典”。

  某些人所说的周陶并重可能导致历史传统的丧失也是不正确的, “并重”不是取消陶渊明等古人的精华,说经典向通俗靠拢也并非是“通俗”将在课本中“独霸天下”。只要把“经典”的东西保持在一定的比例,又何须对传统文化的丧失担忧。同时,传统文化有着通俗文化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中庸、温、良、恭、俭、让这些影响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不会通俗的力量所左右的。因此,对于周陶并重,应以平常心待之,不必惊诧莫名。

  早已对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熟悉之余,不妨听听周董的《青花瓷》: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张凤鸣)

    【声明】凡注明 “西岸时评”来源之作品, 未经福建东南新闻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责编:李艳)


  • 相关新闻
福建日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