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英国《每日电讯报》刊登了一组图片,记录下中国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一个个感人瞬间。在其中的一幅图片中,一名在地震中痛失妻子的男子用绳子将妻子的尸体绑在背部,然后用摩托车载着她前往当地的太平间。在大灾后的混乱和极大悲痛的折磨中,他仍然坚持认为妻子不应该遗弃在那些尖利的碎石中,而努力要给予妻子“死后些许的尊严”。在这幅图片的说明文字中,用感人的笔触写道:“他饱含着深情,将她的身体与自己绑在一起”,“这是大毁灭后存在的人性的象征”。(2008年5月17日《环球时报》)
是的,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经历了建国以来最大的震灾。几天以来,我们经历着无数的哀痛和泪水,然而最令我们触动和难忘的,不光是爱和互助的力量,更是闪耀在其间的人性的尊严和光辉。
在总理的指挥中,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尊严和光辉。几天以来,我们无数次地从这位老人的口中听到这样的话语:“救人要不惜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倍努力”,“救人仍是重中之重,绝不轻言放弃”……这些坚定而深情的话语传递出一个有力的信念:生命是第一位的,生命是至高无上和有尊严的。当生命面临威胁和伤害时,任何“代价”、“损失”之类的考量都是渺小、卑琐和毫无人道的。
曾几何时,我们有过那样的时代:一位作家为了医院治好了妻子的病而向院长致谢,岂料遭到的却是这样的回答:“说实话,我们当时不知道她是个右派分子,如果知道的话,我们不会费那么大力气去进行抢救!”这位作家的朋友在北京的街上被一辆小卧车撞死了,肇事司机却没有任何责任,只因为“死者是一个右派”,“我们正在执行一项紧急任务!”
我们也曾经有过那样的时代:当面临巨大灾害,我们听到的慷慨激昂的动员令中常常夹杂着模糊不清的诸如“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将损失降到最小”的言辞,而从未有过如此鲜明、果断而毫不含糊地道出这样一条最基本的信念:生命的价值是最高的,人性的尊严是平等的,这样的价值和尊严是不能用任何意识形态、任何专横地凌驾于其上的所谓“利益”、“损失”、“代价”之类的尺度来考量的――哪怕它们是以着“国家”、“民族”、“道德”等等的名义。
在普通人的言行中,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尊严和光辉。改革开放的30年里,与其说我们的普通人民得到了物质和财富的相对满足,毋宁说我们最大的进步更体现在这样一条逐渐根植人们内心的信念:对人格的尊重、对人权的强调是最重要和基本的,是我们一切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在全社会普遍接受的观念中,种种对于人的权利有意无意的忽视和侵害从未像在今天这样受到鞭挞和指斥。
于是,我们为了那名尽力给予亡妻最后的些许尊严的丈夫而感动;我们为了那位深埋废墟下80个小时被救出的男孩的一句“我要喝可乐”“要冰镇的!”而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我们在其中看到的是生命的乐观,即便身处大灾大难仍然不可亵渎和轻视的尊严;我们也为了在这样性命攸关的时分,某些银行还在向捐款人不差分厘地收取“手续费”而愤慨,那些不合时宜出现的所谓“商业规则”的言辞,与其说它们传递给我们的是对于生命、人性的漠然和麻木,莫如说是无知和侮辱……
甚至,在对于受灾者的关注中,我们第一次听到了那些关于受灾人群和救灾人群的心理健康的关注,那些关于受灾者的房产、财产保护的关注,那些关于救灾者“安全救助”概念的提醒和关注,这些关注从不同层面折射的都是人权和人格意识提高的最好诠释。而那些被中外媒体交口赞誉的“中国政府反应迅速及时有力”的评语,我更相信,不过是这种对于生命和人权尊重的一种技术性体现,得到了来自东西方世界普遍关注和认可的明证。
对于我们民族某个历史时期曾经经历的巨大的文化和社会灾难,曾经有人呼吁回归“把羞耻当羞耻,把罪恶当罪恶”的人性和文明;而对于这次大灾中所体现的对于生命和人权的尊重,让我们再次乐观明晰地道出那个坚定的信念:把尊严当尊严,把生命当生命。(左黎)
(责编:吴颂洁)
- 相关新闻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