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灵通自1997年开通,在争议中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过10年,用户数在高峰时逼近1亿。电信重组完成后,也许用不了多长时间,曾经拥有近1亿用户的小灵通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但小灵通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过客,正是它的出现,将高高在上的手机话费“拉下马”。因此,我们应该感谢走向没落的小灵通。
小灵通作为一种通信手段,并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在日本,它叫无线市话,简称PHS。它采用微蜂窝技术,将用户端(即便携电话手机)以无线的方式接入本地电话网,使传统意义上的固定电话移动起来,可以在流动中接听、拨打电话。
但它的致命弱点是需要建大量的信号站,通话效果差,不容易漫游,一旦车速超过60公里,基本就不能通话了。
中国最早对小灵通发生兴趣的人是人称“小灵通之父”的徐福新。上世纪90年代末,电信重组,移动分离,对于中国电信而言,等于挖走了一块肥肉。从信息产业部的政策看,移动通信只允许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经营,中国电信和后来的中国网通只能充当看客。但固定电话业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渐趋饱和,随着个人通信时代的来临,移动通信呈爆炸式发展态势。时任浙江余杭市电信局局长的徐福新了解了日本发展流动市话(PHS)的信息,突然眼前一亮:流动市话,就是让固定电话移动起来,既不违反政策,又为身陷困境中的中国电信抓到了一棵救命稻草!
第二年,徐福新赴日本考察,理清了发展思路,那就是直接把PHS建在电信已有的固定电话网上。徐福新把思路跟手下一说,大家说总得有个名字吧,PHS这个洋名人们记不住,徐福新想了想说,就叫“小灵通”吧。
“小灵通”已经孕育腹中,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找一个合作伙伴。这时,UT斯达康的吴鹰进入了徐福新的视线。
当时的UT斯达康还是一家主要做互联网接入设备的小公司,市场份额小。当看到小灵通这个东西的时候,吴鹰决定赌一把,随即便将价值几千万的设备拉到了余杭。事实证明,就是这样一个“犯了机会主义错误”的投机者却最终成功了。由于小灵通具有平均话费低廉、单向收费等优势,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小灵通便在中国遍地开花。1999年至2004年,凭借小灵通的成功,UT斯达康公司的利润由不到两亿美元上升至27亿美元。
中国电信无疑看到了小灵通在现阶段的巨大商机,投重兵于此,在全国大力推广小灵通,后来,中国网通也加入这一阵营,各自为战,搅局移动通信市场。浙江省余杭市移动固话网络实现10乡镇统一联网,用户数激增,昆明第一个月就放号4000多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内哪个城市开放了“小灵通”业务,哪个城市就会刮起一股“小灵通”旋风。
小灵通的出现大大加剧了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程度,降价成了各运营商唯一的选择。竞争最激烈的2003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用户增幅不足3%。为了反击,移动和联通推出了以降价为内核的名目繁多的所谓“套餐”、“打包消费”和集团资费。当时有的用户戏称“网通是用网捞,移动和联通是用套餐套大家,总之是盯紧了百姓的钱袋子。”
一旦失去了价格优势,小灵通的噩梦也就开始。因为通信工具首先是要打得通,打得畅,其次才是价格。小灵通糟糕的通话效果成为大众的共识,2005年后,小灵通在市场上渐渐失宠,一方面是小灵通的市场渐趋饱和,另一方面是移动和联通年年降价。电信重组完成后,也许就到了小灵通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
对此有人担心,近年来移动资费不断下降,源于电信小灵通的“搅局”。而这次电信重组,几家电信集团同时拥有了移动和固话业务。小灵通不再向移动挑战,固定电话也不会被移动“抢食”,他们还会主动降低资费吗?
(责编:李艳)
- 相关新闻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