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下反思圣诞节的本土化进程
www.fjnet.cn 2008-12-25   来源:中国网    我来说两句

虽然说不出圣诞典故,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享受圣诞狂欢。

  这个圣诞节,不同往昔。因为金融危机的阴翳正笼罩全球。人们自然会被头顶金融危机的乌云,遮住不少纵情圣诞的欢乐。

  在圣诞节的发源地,欧洲的“圣诞消费”正遭遇了寒流:英国商家平均降价40%仍难提振消费。(12月24日《钱江晚报》);南非也一样,钱袋变瘪的南非人不得不精打细算,过一个节俭的圣诞节。(12月24日新华社)中国自然亦难置身于外。今年国内圣诞消费,往年那些天价奢侈品不见其踪,消费者也越来越“吝啬”。

  当然,在中国说圣诞,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虽然这两年,每到圣诞节,全国上下都能闹腾出很大动静,有些城市甚至闹出一场“圣诞劫”,还一度引来“十博士的联名抵制”。

  不过说实话,大部分人或许连圣诞节的来历都不甚清楚。他们对圣诞的大部分印象,多源自影视作品:大雪纷飞中,一个驾着驯鹿雪橇,戴着红帽子的白须老头,像一个快乐的老精灵,挨家挨户给孩子送礼物。虽然说不出圣诞典故,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享受圣诞狂欢。

  不管我们承认与否,自从圣诞老头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不远万里来到中土之后。我们开始目睹了,中国人从静寂习俗到尖叫消费的节庆文化转变的痕迹。

  而今年的金融危机,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圣诞节的全新视角。记得不久前一家报纸上,登了一幅漫画:圣诞老人鹑衣百结,挑着一个满是补丁的空瘪的布袋,像讨薪的民工一样一脸愁容。既然圣诞老人今年都发不出礼物,我们是否该以此为契机,反思一下圣诞文化在中国“水土不服”的问题?

  一直以来不少人对圣诞发出呛声,担心包括圣诞节在内的西洋文化的入侵,会逐步蚕食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衰退。其实这是一种文化不自信心理,与此相同的另一种极端文化心理,则是时下风行的对国际名牌的疯狂的“山寨机”研仿秀——这说到底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创新力匮乏下的文化自卑表现,只不过擎着所谓的颠覆、反叛的幌子自欺罢了。

  其实,在全球化语境下,圣诞节发展至今已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公共产品,打上了人类共同创造的烙印。盲目排斥圣诞无异于文化上闭关自守。圣诞节文化的成长与其在世界各地的习俗养成,已如全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圣诞节之所以风靡全球,也源于圣诞老人博爱天下的精神气质和普世关怀。

  我们知道,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节庆文化是受纳型的,拒绝过度消耗体能。年夜饭是其支柱,象征对一年辛苦劳作的最补偿,进补一直是农业帝国的最高主题。而这与不少西方节庆文化殊异。与传统节日的静寂习俗相比,西方节日带来的尖叫式狂欢体验和感官冲击,对国人来讲是新奇而刺激的。

  这就是为何以快乐慈悲为核心的圣诞文化,在中国也打上了狂欢节的底色。这样的开放互动式的中西文化渗透,正是当今多元文化世界的价值指归。生活中只要我们能为提高社会包容度与文化创新性,作出自己一点一滴持之以恒的努力,谋求一点一滴的增量,则就能获得一种可持续的美好生活。

  具体到今天的主题:金融危机下的圣诞节。物资匮乏的年代,曾有一种叫“假领”的东西。远观你似乎穿了一件雪白的衬衫,其实你自己知道,那只是一个没有衣袖的纯属障眼的假领。如果囊中羞涩之时也想尽量保持体面,不妨研究一下这种“假领主义”——用最少的钱体味虚幻的圣诞快乐。

  除此之外,更惬意更低廉的玩法还可以考虑:在凛冽的寒风中,独立于喧嚣之外,一杯茶或咖啡,下载几部圣诞的电影,独享。一个人一样可以静静品味这节日的气氛,领悟圣诞节的真谛。(李晓亮)

(责编:李艳)


  • 相关新闻
福建日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