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安徽利辛县永兴镇双龙村一片干旱的麦地(1月22日摄)。安徽省气象台2月1日10时发布干旱红色预警,预计未来一周淮河以北地区有60%以上的农作物受旱。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我国北方遭遇严重干旱,部分地区已达重度干旱,各地连发最高级别干旱警报,涉及我国北方主要产粮区,农业专家认为干旱成灾已成定局——据最新气象干旱监测显示,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等地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已达重度干旱或特旱(2月4日中国新闻网)。
一连串的干旱警报让人触目惊心,在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的时刻,这场大范围的旱灾来的真不是时候:旱灾势必导致农作物减产、食品价格上涨,令低收入阶层的生活雪上加霜。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严重的干旱迫使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农村的水利建设,并且惊讶地发现,旱情之所以如此严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年我们在水利建设上欠账太多,在不少地方,农业已经回归靠天吃饭的老路。
根据水利部网站提供的数字,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设于20世纪60-70年代,由于近二十多年来管理维护较差,长期运行,工程普遍存在老化失修问题:全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工程失效和报废的占26%,个别地区可灌面积减少50%;全国拥有较完善灌溉设施的水浇地8亿多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5%。2003年,在我国19.5亿亩耕地中,仅有8.38亿亩为灌区面积,1.5亿亩有抗旱水利措施,11.1亿亩为“望天田”,旱涝保收面积仅有5.92亿亩,2/3的灌溉面积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5,实际上已经无法满足确保粮食安全需要。
大型水利工程如此,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如何呢?其水利功能也严重退化了。不少地方的农民把这些工程形容为“堰塘像碟子、渠道像筛子、水库像池子”。黑龙江全省农村小型工程配套率70%,完好率60%,实际灌溉面积只有设计能力的30%;山西有1.6万处小微型工程因蓄水能力不足,致使90多万亩灌溉面积徒有虚名;湖北省有效灌溉面积正以每年20-30万亩的速度递减。水利设施的严重欠账,使得粮食生产缺乏保障,一次较大的自然灾害就可能使刚解决温饱的农民重新返贫。
农村水利的欠账之所以如此严重,是和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过于乐观地判断农业形势有关的,这导致了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大大减少;同时也和我们在水利建设、管理体制上盲目推行“市场化”改革有关,而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环顾世界各国,防洪、灌溉抗旱等水利设施,基本上都是一项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和政府组织行为,这是由水利设施的性质决定的。
水利设施建设的长期欠账,使我们在今天面临旱灾时不得不付出沉重代价。不过事情总是相互转化的,目前正好有一个还清水利欠账的有利时机: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推出了总额达十几万亿人民币的刺激经济计划,这可以解决兴修水利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近两千万农民工失去了在城市的工作返回农村,这使大兴水利的劳动力问题也同时得到了解决。只要政府能够统一规划并组织协调,不仅可以使水利设施的现状得到根本改善,同时也可以大大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拉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灾情不等人,有关方面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再犹豫了。(郭松民)
(责编:李艳)
- 相关新闻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