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戏曲变革之路该怎么走?
www.fjnet.cn 2009-04-13 08:3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来说两句
  作为中国古老的艺术品种,京剧一直代表着中国的国粹。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不少部门做出了努力,京剧进入中小学生的课堂是其一,创作新剧目是其二。后者,这几年先后有大型新编历史京剧《袁崇焕》和新编史诗京剧《赤壁》,对于京剧古老的艺术的钟爱和对于京剧革新的倾入,自然都是精神可嘉、作用不小。只是这样的革新得失成败与否,值得研究。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京剧院副院长、裘派传人宋昌林发表了这样的意见:“京剧还是应该以继承为主,首先要把前辈们传下来的东西弄懂了,吃透了,才谈得上创新。继承是创新的基础,一定要先继承后创新。”作为京剧艺术的实践者和管理者,宋昌林的意见值得重视。

  我们知道,清末艺人逐渐退出宫廷之后,为生存、为艺术的竞争,便不可避免;加之后来西风东渐,时代的变革起于青萍之末,于是,中国京剧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开始了最为重大的变革大潮。但是,这种变革并不是电影《梅兰芳》里演的梅兰芳的新潮时装戏《一缕麻》和十三燕其实是谭鑫培叫板的传统老戏之争,事实上,《一缕麻》那样的新戏,梅兰芳后来就不再演出,真正演出的,恰恰是那些传统老戏。他自己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只排过一部新戏《穆桂英挂帅》,还是从豫剧的传统剧目《挂帅》改编过来的。

  宋昌林还对传统戏曲的大制作提出了批评。如今盛行大制作,流行跨界导演,以为是创新的必不可少之举,都愿意走这样一条奢华之路。宋昌林尖锐指出:“一方面,大制作将戏曲中最富特色的虚拟性和夸张性的表演淹没了,将观众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舞台布景和灯光的转换上;另一方面,大制作投入成本较高,有时候仅灯光就要几百盏,根本无法送到基层去演出,造成了很多精品剧目只演几次,就被‘冷藏’,浪费惊人。”

  这是行家之谈。京剧的魅力,在于以少胜多,在于舞台上虚拟世界的营造,不在于实景搭制的金碧辉煌。好的演员,好的剧目,在于能够驾驭舞台上之极简主义,素素凭着几把桌椅和一道帷幕,也能够调动起五湖风雨、万里关山,在咫尺之间创造无限天地。京剧的创新是在京剧基础之上,而非表皮。正如雪花的美丽,恰恰在于自身的白一种颜色,而不在于外表涂沫的五颜六色。过多的现代高科技技术,会伤害了京剧。

  从整体戏曲革新和发展角度而言,上海昆曲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最近,他们挖掘汤显祖的经典老剧目,重排“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梦》。在这里,除《牡丹亭》之外,其余三梦,百余年来,只有剧本,从未有人搬上舞台,没有任何程式经验可以借鉴。可以说,这和创作新剧一样充满难度,从某种意义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创新呢?而且,一下子将四梦整体呈现于观众的面前,立体展现可以和莎士比亚相媲美的汤显祖戏剧之魅力,上海昆曲团此举可以说是惊人之笔,其意义非同寻常。

  对于传统的戏剧,特别是如昆曲、京剧这样古老的剧种,每一出能够流传至今的剧目,都是经过了几百年时间和观众的双重考验,我们要抱有这样的敬畏之心,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什么都比古人高明。为此,宋昌林的意见,应该让我们更为清楚和清醒京剧乃至整体戏曲的变革出路。(肖复兴)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