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宏观经济是否探底仍是悬疑
www.fjnet.cn 2009-04-17 10:42   来源:中国网    我来说两句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四公布,今年第一季度GDP较上年同期增长6.1%,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下降0.6%。另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同比增长15.9%。而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则创单季新高,与全国乘用车销量创历史新高形成两大亮点。一季度,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18亿美元,同比减少56亿美元。对于这些数据的解读要结合中国的内外部经济环境与之前的经济刺激计划。

  GDP增长低于预期一方面说明之前可能高估了经济刺激计划的效果,而经济刺激计划的在投资与消费刺激的额度分配上则可能存在调整的空间。目前正在研究中的二轮经济刺激方案将在民生与刺激消费项目上加大倾斜力度,则是出于这一考虑,即弥补和修正前一轮刺激方案的不足。

  而CPI的下降则是势所必然。首先在供给层面,很多外贸型企业的产品因为外需疲软不得不转做内销,这无疑加大了市场供应。而失业与裁员的风潮则进一步拉低了社会整体的可支配收入,尽管部分地方政府推出了各种刺激消费方案,但覆盖面毕竟有限。两方面考虑,CPI自然会被压低。但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25.5%,又为将来CPI走高埋下伏笔,所幸中央之前出台粮食增产计划,意图稳住粮食价格,因此CPI即使上扬也不会过高。

  再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这正是第一轮经济刺激方案里面加大各类投资的显著效果之一。但目前的CPI下降其实是给这种投资加大造成的供应加大敲响了警钟,因为无论如何,各类投资最终都必须面对将产品卖出去的问题。一旦市场的需求容量没有足够发挥,这些新增的投资可能引起新一轮过剩,最终产品不得不低价卖出,造成企业亏损和银行坏账,而通货紧缩也有可能出现。这是大力刺激投资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其次,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创单季新高则凸显了国家金融机构对于刺激政策的配合。毫无疑问,经济危机时期,国家金融机构的这种行政特征会更加明显。只是在如何控制放贷风险以及保持银行改革的成果上,仍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避免金融机构偏离太远。可以肯定的是信贷数据因为其人为影响的因素更强,所以在预测宏观经济走向上难免发出偏差性信号,这就需要纠偏。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近期表示,近来信贷大幅增长依然不足以支持中国经济已“触底反弹”。

  再次,全国乘用车销量创历史新高,则与国家出台的汽车业振兴计划密切关联,诸多优惠让利政策的确给潜在的购车客户提供了出手机会。这也说明行业性的针对性的刺激政策在宏观刺激方案之外的必要性与有效性。事实上,抓住当前的经济危机机遇,对诸多行业进行松绑和恰当的引导,一方面有利于行业本身度过危机,另一方面也利于形成更优化的行业内在结构。

  最后,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2455亿美元,下降19.7%;进口1832亿美元,下降30.9%。这并不意外,目前中国主要面对的进口大国在对自身经济的调理上仍处荆棘之中,国外经济恢复绝非一朝一夕,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出口的严峻态势仍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一季度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18亿美元,同比减少56亿美元。与经济危机下各国收缩金融资本相关。而经济危机的蔓延与深化也必然侵蚀商业投资机会,这让外资进入变得更为谨慎和保守。前些时日的可口可乐高层一直对高价收购汇源表示疑惑则是这种心态表征之一。

  整体而言,相对于全球各国的经济形势,中国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表现尚可,是否探底仍是悬疑。为修正经济刺激偏重于投资的弊端,下一步的经济政策应更多向消费与民生倾斜,以期挖掘社会内部经济活力,最终推动中国走出危机。(林清泉)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