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西岸文集> 邓福寿 > 正文
冲击"诺奖",我们缺少了一种精神
www.fjnet.cn 2009-04-21 09:09   来源:东南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19日,应邀参加扬州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的世界接触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做客扬州大学,为该校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创新课”,并且预言“20年内中国本土肯定产生诺贝尔奖!”(4月20日《扬子晚报》)

  诺贝尔奖成立100多年来,中国人屡次冲击未果,由此也引发了很多的讨论。有人认为是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戕害的恶果,有人则认为是中西文化差异导致中国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承认,或者认为科研经费的不足。而笔者则认为,欲冲击诺贝尔奖,我们缺少的是一种务实的精神。

  现时的中国学界,似乎有些“群魔乱舞”的味道。教授学术作假,论文抄袭之风盛行,发表的论文粗制滥造,或者毫无新意,只有数量没有质量;高校奢靡浮躁的风气,是的各高校之间的竞争由科研转为规模、学生数量之争;教授之间比拼的不再是学术造诣,而注重身份级别;特别是某些“专家”为赚取人气,满足于在网络发表一些荒唐的观点,甚至沦为某些权势的奴婢,帮其混淆视听。统统这些都昭示着一个现象,我们越来越缺乏一种务实的精神。

  做学问研究,最不能缺的就是这种务实的精神,科学研究需要具有科学的精神和态度,需要研究者具有对科学的热情和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毅力。就杨振宁本人而言,从1949年开始和李政道合作研究粒子物理,一直到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期间也遇到过“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的困惑,但他还是凭借求真务实的精神,最终获得了成功。所以,没有这种“板凳甘做十年冷”的决心,成功将是不可想象的。

  也许有人要说,是现行的“学而优则仕”的制度和市场经济,使得许多专家学者变得浮躁的,笔者也不否认这点,但是更重要的是人本身精神的缺失。但可喜的是,中国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科学工作者,正是他们的求真务实,中国才能在“碳管,高温超导研究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这些科学工作者才是中国科学界的“脊梁”。

  笔者认为,中国科学家拿不拿诺尔奖不是最重要的,通过“诺奖”找出其中的问题,意义将远大于拿到诺贝尔奖。(邓福寿)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