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有网友发帖披露江苏力联集团38万元员工捐款至今没有捐出,其中41423.1元为汶川地震募集款,曾有“江苏慈善第一人”的集团老总翟韶均顿成公众关注焦点。记者在对此事的调查中发现,不但员工捐款一直没有捐出,力联集团以前的捐赠也出现数额差距。(4月24日《中国青年报》)
转眼间,汶川大地震快一年了。昨日的悲伤,历历在目。这时候曝出这样的丑闻,让人心寒。就在不久前,世界第二大人力资源公司任仕达因对地震捐款开“空头支票”,遭该公司川籍员工起诉。一边是“空头支票”,一边是无限悲情,有人乐意这样昧着良心为自己打免费广告,以博取美名,更无视对他人、对慈善将造成怎样的伤害。
没有谁会怀疑,慈善事业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事业,而中国从来不缺慈善精神。从“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安德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论是纵向关系的“慈”,还是横向关系的“善”,这种品格在中国人身上都不缺。
然而,我们也时常听到一些“自我批评”。2005年的一份慈善公益调查结果曾显示,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这意味着有99%的企业从未参与捐赠。(2005年11月14日新华社电)同样,在公民捐款中,若不是广泛动员,再加上单位体制下的“半强制性”募捐,恐怕人们也会少了不少踊跃。究其原因,正如2008年发表的《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指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尚缺少“制度性力量”。
除了“制度性力量”的缺失,同样有社会底线的缺失。在此,我们要谴责任何单位、任何个人对善款的侵占,因为这种侵占之恶远甚于偷窃。因为这种侵占在所有捐赠者心里会产生放大效应,不仅在客观上偷走了人们的信心,还偷走他们的善心。这种侵占无异于谋杀慈善。
所谓偷走信心,是这种侵占使人们对慈善募捐不信任,对自己捐赠的财物没有安全感。至于偷走善心,则是因为人们缺乏信心,从而采取“不合作”的态度。由此,这种侵占行为不仅折腾中国的慈善事业,使之难以正常发展,同样折磨每个人的良心,使他们不得不经常性地陷入“有爱心,又怕被骗”的两难境地。
当然,这并不是说政府部门对规范慈善事业不重视。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纪委、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审计署等五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加强救灾资金的监管。国务院办公厅也下发了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资金使用指导意见,将坚持尊重捐赠者意愿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安排各方面的捐款。然而,即便是这样层层加码,仍然有人胆大包天。力联集团涉嫌截留善款这一丑闻,就表明对单位组织捐款,还缺乏有效监督。
力联集团涉嫌截留的善款数额虽然不大,但它对慈善事业的危害是巨大的。为此,除了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慈善募捐的监督,约束单位、个人的捐赠行为,包括兑现捐赠承诺、单位组织捐赠、款项流向等,避免慈善沦为作秀,还需要针对这起涉嫌截留善款案,及时启动权威调查,并将调查过程和结果等,及时向社会公开,尽量把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新京报社论)
(责编:李艳)
- 2009-03-30富豪捐款慈善缘何遭质疑
- 2009-04-10“捐赠秀”频上演是变相发“国难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