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录如下:
两岸才刚签署开放陆资共同声明,还没完成规范架构,但陆资入台个案讯息、传闻,已被相关业者放得漫天飞舞。这种争先恐后“抢食两岸和平红利大饼”的现象,恐将造成台湾投资市场的“短线化”,以及行情的暴起暴落,不但无助经济的提升,还会造成不合情理的财富重分配。对此,有关当局应该要严肃面对。
其实,早在去年年中,新“政府”刚上台时,陆资入台已绘声绘影,最大的表演舞台在房地产业。当时,“富豪购房团”、“温州炒房团”、“陆资造镇计划”等等耸人听闻的名目,连日上头条新闻,搏到了大篇幅版面。而台湾股市的房地产股也受刺激,开步暴涨。但好景不长,去年秋后,股价即遭国际金融海啸淹没,价位转趋暴跌。在暴涨与暴跌之间,有不少投资民众破财惨重。这中间还有一个“误导”的问题,即原先市场炒作陆资话题之热烈,让人误以为“政府”即将大量引陆资以救台湾房市。
然而,到最近,“政府”透露的陆资开放政策构想,对房地产陆资的开放尺度却是相对偏紧。这和去年市场的认知大不相同。其实,很多投资动向都是业界“想当然耳”的主观推测,与后来事实颇有出入。
业者争先恐后炒作陆资题材,目的除为公司造势、为股价护航之外,还有的是要率先在业界“卡位”陆资,以在声势上先把竞争者压下去。关于后一种情况,最会发生在寡头垄断型、高门坎的行业,像IT高科技、银行、重工业等。台湾这方面的大厂商,几乎大部分都有了陆资“意中人”的传闻,其中已签订意向书、密约、明约者,当颇不乏人。另一方面,他们在两岸的竞争者,鸭子划水、私下配对的动作不断,随时可以出面签约,还以颜色。
令人担忧的是,过度激烈的陆资“卡位”之战,恐已为台湾产业界未来的恶性竞争,埋下伏笔。中华民族是很要面子的族群,在商业较劲方面,你有了陆资,我也非要不可,大家怕失面子,人人都搞陆资,结果,业界总体投资一旦超越市场现实,商场恶战即不可免。
总的来看,现在各方的争享“两岸和平红利”,因为心态急中有躁,使台湾总体市场已有“吃紧弄破碗”的风险。为了防患于未然,“政府”要赶紧在法令规章方面下功夫,该管制的要扳起脸孔严管,该开放的要宽容地放手。其关键在法令规章是否合乎情理。
为此,“政府”要有能力兼容并蓄外资管理通则、两岸特殊情况、台湾市场生态、大陆金主习性等各种要件,使相关法令规章不偏不倚,切中要害。必要时可与大陆取得相互协调,以提高管理效能。
其次,“政府”还要加速练就“宏观调控”的技能,以运用政策工具,来维持两岸交易秩序。如陆资银行未来参加台湾金融市场交易,与台“中央银行”“对作”时,台方亦应有一套纯熟的博弈技巧。而陆资之外,两岸旅游、运输、商贸等方面的市场,“政府”都要分别有一套宏观调控的技巧,以各方都能接受的游戏规则去运作。如此才能使两岸和平红利“可大可久”,而不是暴起暴落,或像一阵风、走过场。
(责编:李艳)
- 2009-04-10两岸经济合作不应被扭曲
- 2009-05-01台参与WHA 两岸迈向更和谐稳定
- 2009-04-27合作成共同主题词 提升两岸经合呼声再起
- 2009-04-27两岸两会协议执行力:迅速高效不同寻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