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与朋友一道去看了陆川的《南京!南京!》,散场后,我与朋友良久无语,不知道说什么,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据陆川在一次接受采访时透露,这部电影在立项审查时遇到了许多麻烦,差点出不来,因为与他们一同送审的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有四五部,《南京!南京!》的“通过”前景最不乐观。陆川和投资人找了许多有权力的人,也得到过许多人的支持,最后这部电影终于拿到了拍摄许可证。陆川说,“看过片子后可以想象它通过是有多难,我相信这确实是一次标志性的进步。”
电影是什么呢?电影首先是一种语言,语言反映世界,因此电影需要反映历史的真实,外部世界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真实的获得非常不易,这不仅因为真实会为不同的动机和目的所左右,也因为真实本身是生活各种真实信息的组合体,凸现这种信息而失落那种信息,都难以称作是比较完整的真实。
有人说,《南京!南京!》的价值在于使用了日本军人的视角,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同类题材电影的视角。事实上,视角转换的手法并不新鲜,电影结尾日本军官角川自杀的安排也并无多少新意。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在于,对于南京大屠杀这场人类的浩劫和民族的创伤,它表现出了或者说钩沉出了那些曾失落的真实信息,比如南京街头的巷战,国民党士兵的荣誉、骨气和抗争,普通人用自己的生命交换他人生命的人性高贵,还有妓女(她的名字叫做江香君),还有被活生生扔下楼的女孩,还有与日军打巷战的小男孩,这些最容易被历史遗忘、被掩盖在宏大叙事下的人们,都有自己确切的名字和身份。
这些信息即便细节如斯,也绝非可有可无,它们帮助后人理解历史,理解真实,理解人性。为什么说电影的最大价值在于此,正是因为这些信息我们可能一无所知,不甚了了,我们的历史教育没有告诉和提供给我们。
有心人曾收集了我们的中学历史教材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比如人教版初中教科书讲述了三次屠杀的人数,分别是3000人、5000人和57000多人,后者是南京大屠杀中人数最大的一次,也描写了日本军官比赛杀人的史实。其他各种教材的视角,与此大同小异,都是充分表现日本军人的野蛮和残酷,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而中国人则被以各种极端残忍的方式成批成批的屠杀。
这些史实的呈现自然是不错的,但是任何一场战争或者屠杀,都不仅仅有人性的黑暗与疯狂,也有人性的坚韧与高贵;不仅仅有统计的人数,也该有姓名、来龙去脉和活生生的生活;绝不会仅是徒然的束手就擒、死去,也一定有英勇的抗争,求生的挣扎与奋然跃起。
陆川说,影片中的妓女举手,毫无生存希望的中国军人在坦克里扫射日军,以及那个与日军巷战的小男孩,都是他在各种历史资料里发现的真实细节。那么,这些细节为什么没有进入历史教育,没有成为不可磨灭的群体记忆?还有片中日本军人对死难者的祭奠仪式,为什么我们的教材中、影像中好像比较缺少对本国阵亡军人的同等祭祀……
这是电影留给我们的问题。不必过分夸大一部电影的力量,我从不相信一部电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南京!南京!》所表现的历史信息需要正视,提出的问题需要严肃地回答。马上就要到汶川地震一周年祭,有人提出要收集与公布地震死难者的姓名。我想,若要为对待60多年前的一场民族伤口的历史态度正名,能否就从现在开始,从汶川死难者的姓名和生活开始。(刘敏)
(责编:刘宝琴)
- 2009-04-28《南京!南京!》艺术观一流历史观三流
- 2009-05-04《南京南京》再次羞辱了中国女性
- 2009-04-27“南京”废墟上舞蹈着的异族祭祀
- 2009-04-21看《南京》,别盯裸体请看伤疤(图)
- 2009-05-04不能高估《南京》的艺术质量
- 2009-04-24《南京!南京!》不是对日本平民的声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