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想、怎么做,就去怎么说,去掉沉重的伪装,活得真实些,对说真话的人宽容些——如此,大家都能活得轻松些
人不能愚蠢,但也不能自作聪明。有些处处显示比别人更聪明的人,反而暴露出自己的愚钝和矫情。譬如,那些近日对林妙可指手画脚的聪明人。
树大招风。林妙可7位数广告代言身价曝光后(新闻详见昨日本报C2版),立即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批评。“把孩子当成摇钱树”,“影响孩子学习和成长”,“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诸如此类言论,多如过江之鲫。乍看上去,这些话充满了温情和关怀,在道理上也讲得通,似乎金玉良言——不过,仔细推敲一下,却发现实乃一堆废话。
先做个假设,如果批评者也有林妙可这样的女儿,会否对百万财富视而不见?恕我直言,怕是十之八九会扑上去,生怕这些钱飞了。倘如此,我们别怪这些人爱财,因其是人之常情。
经验告诉我们,童星是有保鲜期的,红极只能一时。秀兰·邓波儿当年红不红,金铭当年红不红,可现在她们成人后做了些什么,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说得上来。尤其是林妙可,她的成功运气的成分居多,赶上了百年奥运,而少了几分实力的基础。如此成名方式,保鲜期可能更短。趁着奥运余热,充分利用知名度赚钱,这是很正常的思维。你非要矜持,等到孩子长大了,你想可以开始挣钱了,0K,即便那时有人来找你,又能有几位数呢?
按照现在林妙可的身价,她在几年内赚的钱,可使其一生衣食无忧。如果父母将这些财富放弃,我敢肯定林妙可长大之后,也会为此不解和懊悔。
况且,拍几个广告,耽误些时间,对孩子的成长能有多大不利影响?如果这就能影响一个人成才,那说明这个人本来就不是一块材料。
说到这里,引出一个颇有意思的话题——为何人人都会如此为之,却要在嘴上非议?究其根本,这就是某些国人“只能做不能说”的心理在作怪——我如果这样说了,岂不显得自己很俗气?就像是看小沈阳的二人转,有人可能背后笑岔了气,但转过去面对公众,却摆出一脸严肃状:成何体统?太低俗了!
这是一个大俗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大雅的时代,而俗与雅本来就不是对立的。生于当代社会,没有几个人能做得了陶渊明,所以我们也别装陶渊明,也别妄想躲进什么桃花源。怎么想、怎么做,就去怎么说,去掉沉重的伪装,活得真实些,对说真话的人宽容些,这样大家都能活得轻松些。(张 勇)
(责编:刘宝琴)
- 2009-04-13林妙可演黛玉,并非当前最佳选择
- 2009-05-06"700万代言费",商家巧打"妙可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