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评论> 国是论 > 正文
有些高考作文题让人不知所云
www.fjnet.cn 2009-06-08 16:52  刘敏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语文考完,各地作文题陆续公开。我从不对高考作文题抱有希望,但看过各地题目,还是心生巨大的失望。

试举几个:重庆的题目是“我与故事”,据说是“生活中有很多故事,从故事中得到了许多生活的感受,故事让我们感动,我们也在故事中成长”;上海的题是关于郑板桥的书法,江苏的题叫“品位时尚”,浙江的题根据《绿叶对根的情意》歌词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

安徽的题更“离奇”,叫“弯道超越”,我知道这个中部不发达的省份正在进行“弯道超越”的运动,赶超先进、加速发展已经从学生抓起来统一认识了,我觉得它不该叫作“题”,而该叫作“策”,类似古代考试的策论,比如谈谈天朝如何治民,如何教化等等。可能稍稍有点意思的,是广东的“常识”,辽宁的明星代言三鹿奶粉事件,江西的兽首拍卖等。

总的来说,今年的作文题一如既往地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一是议题的低龄化和散文化,低龄化的问题是总不让人度过青春期,沉迷于一种梦幻般的童话生活,其实现在很多成年人也是如此,这样做的好处是,你总是觉得生活这样美妙、这样完美。散文化的核心是抒情,抒情是人类智力和情绪活动中最简便、最便宜的方式,若没有知识与思考作为根基,人人得以成为抒情的工具。我不知道,现在动辄“被伤害了感情”的事件,或者直接说吧,各式各样的“愤怒青年”,是不是与以高考作为代表的低龄化和散文化教育有关。

二是不知所云,不知道出题者要干什么,要考察考生的什么能力和素质。比如四川的“熟悉”,福建的“这也是一种……”,湖南的“踮起脚尖……”。某种程度上说,高考作文既是对之前十多年学习的某种检验,也是为之后的高等教育选拔人才,以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那么,“这也是一种”,“踮起脚尖”之类的题,到底是要检验什么,要选拔什么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有人说,现在的高等教育与社会脱节,大学生出来后无所适从。依我看,这种脱节早在大学之前就出现了。

三是重要价值的“另类”解读。这里要重点说说广东的“常识”一题,在所有作文题中,这恐怕是与现实最有根本关切度的,因为我们的社会普遍缺乏常识,缺乏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缺乏对逻辑与常识的力量的深度认知。广东一位中学特级教师的解读是,“雨过天会晴,春来草自青”都可以纳入“常识”的范畴。明白了,原来此常识非彼常识,我们搞懂了太阳从东边出来、西边落下,就是遵循常识了!

在我们的语境里,语文很容易等同于如何写作文、如何归纳中心思想、如何在日常小事中生出一些青春的感慨。事实上,语文是对语言文字的研习和掌握,而语言文字是知识和思想的界限和载体。语文教育以何为目的,怎么进行语文教育,关系着社会成员知识和思想的状况。看到高考作文,我大致了解知识和思想被规定的范围、被要求的状况,我也大致了解现实中一些奇怪的情绪和话语的喧嚣,都是其来有自。

(作者为长江商报评论主编)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