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评论> 街巷议 > 正文
制度不牢靠高考就不缺丑闻
www.fjnet.cn 2009-07-01 16:00  马九器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我来说两句

高考从来都不缺新闻,包括丑闻,有时竟像时间一般,只要肯挤挤,总会有的。重庆高考文科状元民族作假一事,就是社会挤一挤的结果。6月29日,重庆市巫山县公布了对重庆高考文科状元何川洋少数民族成分变更责任人的处理意见,包括何川洋父母在内的3名公职人员受到免职或停职处理。目前,何川洋已与北京大学签订预录取协议,但充满了变数。其母卢玲琼称,香港大学28日下午打来了电话,邀请何川洋前往该校读书,称将不受内地录取之限制。(6月30日《成都商报》)

“一失足成千古恨”,“山寨状元”的父母永远也想不到会是这样一种结局:赔了夫人又折兵。制度没有“后悔权”,不可能给你一次改过自新下不为例的机会,特别是全国人民都知道了的公共事件。“状元”的结局也是前途未卜,可以肯定的是,内地的名校不敢破例招收,毕竟这些年大学的公信力早已稀缺得贵如黄金,哪家敢把“不拘一格降人才”放在公共道德的烤架上烧烤?香港的大学如果真的招“状元”的安,也算一条不致触犯众怒的“人才突围”吧,毕竟,这位“状元”还是颇有几分真才实学,不是那种花钱弄权买来的“方鸿渐”,否则,也不可能作假一不小心就成了“状元”。

开文就说了,高考从来不缺丑闻,只是在时间、地点、人物上乾坤大挪移而已。每一次个案的当事人受到舆论的口诛笔伐,遭到制度的精确制裁后,似乎就曲终人散了。难道每一次丑闻的最大意义只是刺激一下公众的良知味蕾,只是找些活生生的案例让公众发发火、消消气吗?

仔细审查状元郎父母的 “作假过程”,站在一个普通百姓的角度,最大的惊异是:高考档案、民族成分的造假不是一个部门能完成的,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不是一支笔、一句话能完成的,可在状元郎父母那里,却是轻而易举就完成了一次瞠目结舌的魔术表演。没有任何材料不需任何证明,制度明文禁止的“民族改变”就堂皇登场了。我们不知道其后是否有交易,但作假的过程让人感到“权力场”里的恐惧与悲哀:所谓制度、所谓政策、所谓职责、所谓道德,在权力的熟人社会里轻而易举就飞到了九霄云外,空留权力之间的请客吃饭,这种几乎没有成本付出的权力越位,让普通人不感到权利卑微下的不寒而栗吗?不发出权利不公下的一声叹息吗?

作假无人知晓,那么结果如果完全透明,阴影在阳光下必然难以逃遁。可是阳光却没有普照。所有高考信息,包括考生的民族、保送、加分等信息如果完全公开,内容经得起公众监督,那些幕后的权力媾和敢轻举妄动吗?不仅是重庆的状元郎,还有数十位民族作假的考生一并在“状元作假”事后被查出,如果不是何川洋一不小心考成了状元,所有作假想必很难东窗事发。状元作假的暴露其实是个小概率事件,和很多贪官因偶然因素暴露贪腐一样,有的制度成了花瓶摆设、有的制度漏洞百出、有的制度白纸黑字一套实际操作一套,所以,高考从来不缺丑闻,总有形形色色的人挖高考公平、权力公信的墙脚。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