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时代,将有整整一代人为之骄傲并反思。
很多芜杂的事实,终究要繁华落尽,只是此刻有太多执著的利益,由此划分立场,而模糊了是非。我们终究看到了一个热闹的时代,看到了寂寥,也看到了痛苦,同时还看到了一个想安静地接近真相却不可得的时代。
近段以来,闹得最为沸沸扬扬又最起伏有致的事情,是余秋雨大师的“捐款门”与昆明“处女卖淫案”。之一波三折,之含情欲诉,之殊途同归,简言之,要的就是这种风流。都说不疯魔不成戏,真成一出大戏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旁观者,都是参与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受惠者,都是受灾者。
秋雨大师的“捐款门”,倒不在于其含泪倾城、我见犹怜的表演不到位,他不辩白,他只表白,于是表演到事实永远纠缠不清——如果在事实上他没有捐款,那么在情感上他也是捐款了的。云南昆明的“处女卖淫案”,也越来越像秋雨大师的“含泪表白”,要求的效果是只要同情“含泪”就行,不要追究“表白”的内容,哪怕说的是假话。
昆明警方在回应“处女卖淫案”的质疑中,总是淡定简单地宣称“一切都在依法行事,在调查取证过程中不存在威胁与诱供”,当然,在宣称查明小学女生父母“假造证据、隐瞒事实、欺骗媒体、误导警方、制造事端”而造成本案“无间道”式大逆转时,却不是如此。
与此相对应,刘仕华、张安芬夫妇在以“处女卖淫”之表述“更有说服力”地引起媒体关注之后,却又向媒体忏悔让大女儿“陈艳”换装调包掩盖卖淫真相,并在对二女儿进行处女膜鉴定时作假的情实。事隔不久,张安芬却又突然“反口”,与“陈艳”一起向媒体反映此前的忏悔为警方刑讯逼供、诱供所致。
我们最难接近的是真相,事情的逆转程度往往超出意料的范围:难道刘仕华、张安芬夫妇早在被抓前就已预料到警方的刑讯逼供,因而“故意诱导联防抓错人以实施敲诈”?又难道警方早知此事的巨大反复而逼刘仕华、张安芬夫妇承认其大女儿“陈艳”卖淫这一并不存在的情实?
似乎在开始前就赌上了博弈的利益,由此的安排,上演着往复的“无间道”,亦由此安排了观众的悲喜,看到最后,却总是看到悲凉,而最终的悲喜剧,也往往只是各自的悲剧。由各自立场出发的真相,往往想掩盖真相却掩盖不了;由各自立场出发的利益,往往想达到目的却达到不了。
事情真有那么多伏笔用来安排吗,又或者是因应彼此的需要而由情势敷衍出的戏剧?真相终究只有一个,无非需要时间的淘洗。
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于张安芬翻供后,连续在网络上发帖,批评了几位采访“卖淫案”记者之不察,又接着在网络上通过描述云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孟苏铁对于此案警方错误的反思,承认警方犯下9宗错误,另云南省纪检监察调查组亦发现2宗错误。但这些错误仍只是对警方“执法简单粗暴”的细节公开,未涉及对“刑讯逼供”的解释。
出于对弱者天然的同情,是否“处女卖淫”已然是不重要了,但警方是否“刑讯逼供”却是太重要了,那么在以“容留卖淫”的罪名刑拘刘仕华的基础上,警方首先要证明的却是自己没有刑讯逼供;伍部长在批评媒体的基础上,进一步要证明的,也是云南警方没有刑讯逼供。在盯着政府的非法行为与罪犯之逃之夭夭方面,人们总以为舆论盯着前者的意义要大得多。
媒体、官方、刘仕华、张安芬夫妇,甚至每一个旁观的人,都需要反思。但反思也得从最重要环节入手,清明的反思,恐怕首先得解决“刑讯逼供”的悬疑以及由此带来的不信任。(晓宇)
(责编:李艳)
- 2009-07-07“小学生卖淫案”能否走向真相
- 2009-07-01出门倒垃圾被指卖淫的执法逻辑
- 2009-06-26陪睡保姆就是卖淫,当严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