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网民不必为一个真胡斌而道歉
www.fjnet.cn 2009-08-03 08:17   来源:云南网    我来说两句

  杭州飙车案在检方拒绝谭家的抗诉请求后,已结束了它的司法程序。被判三年徒刑的胡斌前日起正式服监。经过安排,他在服刑首日接受了探访。这是胡斌肇事三个月后首次与媒体对话。本次精心设计的探视同时实现了一项更加重要的任务,即公开完成了胡斌身份鉴定的关键一步。这是一个真胡斌,并非替身。此前,起于网络并在坊间传得沸沸扬扬的替身一说终可落幕。

  伴随顶替说法的落幕,出现了另外一些声音。他们认为,既然确认不存在替身,就证明网民的虚妄,说明胡斌及杭州司法界遭到了网络暴力,暗示他们近似于受害者。此类言说还以嘲讽的口气讥笑网民的判断失误,不承认质疑的任何益处,指责网络舆论丧失道德感。尽管不顾逻辑,然而通过对网民表现的批判,一个真胡斌竟然被塑造成否定网络舆论的最新案例和全部证据。 【>>>相关评论】

  胡斌驾车致人死命,杭州执法部门处在网民的密切关注下,网络舆论推动了整个案件的进展。即便让胡斌出面为自己验明真身,这一看似清者自清的举动也恰是网民推动的结果。具体来说,就是一些论者现在蔑视的“替身说”所产生的压力。这样,当否认网民的机会恰恰是由网民的呐喊所创造时,对网络舆论的诛心之论就显见苍白,缺乏真正的理性,也难有说服力。

  围绕杭州飙车案,网络舆论绝不是喧嚣的干扰,它们是外部监督力量,在整体上担任了探求真相的角色。近百日以来,由网民鼎力支持的这一求证过程未曾懈怠。当然,对胡斌身份存疑的网络反应属于这一求证及求真过程的组成部分。通过法院、检察院和本人的一系列证言,如今已撇清了胡斌被冒名顶替的看法。显而易见,不可能拿求证的结果来取消网民求证的过程。

  聚焦于公共议题的网民并非尽善尽美,他们的典型特征是对真相的焦虑,而绝不是颠覆真相。只要网络舆论在正常地变动着,全部真相自然会显露出来。网民不是唯一的受益者,政府也会从中获取价值。一个真胡斌佐证以下事实:网络舆论所争论的有无,映衬的是行政作为所暴露的是非。用是非观来评判网民并不公平。网上舆论犹如河流,不能既阻断它又谴责它的遗憾。

  胡斌有替身的说法流传十来天,杭州执法机构从未拒绝与网络舆论互动,这是一个好的借鉴。敌视网民,视其为洪水猛兽,无视网路舆论的积极意义,只会蒙蔽视线,以无谓的虚骄导致信誉损失。与执掌裁决过程的人相比,网民不一定更了解情况,但网民有能力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有能力用怀疑来敦促必要的进步。他们从来就不是威胁,他们更不必为身为网民而道歉。

  纵观杭州这起由网民参与的社会事件,真假胡斌不是核心问题,网络舆论已成民众影响政府态度的重要途径。这个案例再次证明,政府巩固与民众在公信力上的联系及信任是紧迫而必要的。它同样提醒网民,在选定个人生活方式后,并不代表将自身命运完全交付不相干的他人。除了冷漠这一消极的选项,仍可以通过结成网络舆论,积极介入,去改变更多值得期待的改变。(南方都市报)

(责编:李艳)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