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风口、原始林……刚刚过去的7月,美丽的长白山聚集了许多焦灼的目光,人们在苦苦寻找着一位野外实习时走失的东北师范大学的19岁女学生。尽管搜索范围达1000多平方公里,救援队员们甚至下到几百米的悬崖底下,尽管据说此次搜救是长白山建区史上投入最大,规模最大的一次搜救,但是直到现在人们的努力依然没有得到回报,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亲人朋友的视线中走失了。
“有一线生的希望,就不放弃”,人们在感动于这种对于生命的重视与珍惜时,也许更应思考的是如何避免学生们不必要的意外伤害、伤亡,避免这种事后付出大量社会资源的亡羊补牢。防患未然。
失足溺亡,踩踏事件……废弃机井、田野间那些裸露的电线……生活仿佛平静的夜,但却总有“意外伤害”这躲在黑暗中的猛兽,吞噬着花季的生命。我国每年因“意外”而凋零的小生命数字不小,带给家庭和社会的伤害与损失更是巨大、惨痛。时值暑假,正是孩子们意外伤害的高发期,此时深思这个话题显得尤为必要。
毫无疑问,如何保证学生安全,规避意外伤害,无疑是学校、家长与社会必须直面的话题。
然而,学生安全教育确实又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方方面面,关系每个环节——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最怕百密一疏。所以有不少家长感慨,有了孩子后,天天心都在悬着,总是有操不完的心,但总不能步步看着吧。
此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孩子毕竟不能永远生活在舒适的摇篮中、父母慈爱目光的照顾下。虽然,全社会有义务为孩子们的成长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但天灾人祸客观存在,寄希望于生活如水般纯净无险,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所以治标之策,还是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产生应对安全隐患的抗体。让孩子们学会生存与适应,是生命的本然与必须。授之以鱼还是渔,道理不言自明。
现在,不少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对于接受照顾心安理得,习惯于被动地等待保护。但积极的自救与被动的等待,正如动物“散养”与“圈养”产生的差别一样,体现在大自然的自然选择之中。
如何让孩子的翅膀“硬”起来?就不能不提到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由美国学者在上世纪提出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广义的生命教育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教育让学生的心智更健康,更加去珍惜热爱自已的生命。而如何去呵护生命,保证生命质量与长度,更可成为花季少年自我护航的轮舵,增强孩子们对生命的自我掌控与把握能力。
令人欣喜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此种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必要的灾害自救知识带入课堂。像去年长春市免费向全市中小学发放60万册《生命教育读本》,2009年又开设了生命教育课,请消防专家等为孩子们讲课,以理论与实践教育孩子如何保护自已,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热爱生命的前提是要学会如何呵护生命,懂得如何呵护生命才是热爱生命的具体体现。两者间的辩证关系正如《生命教育读本》中的一段话所说:生命一边从弱小到壮大,一边从幼稚到成熟,其间生理的发展是自然的,而保证生命质量和长度的手段却需要学习。灾难袭来时,人的逃生速度没有动物快,但人却能比动物更多地保存下来,其原因就在于人在灾前知道学习有关逃生的知识,灾中知道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已,灾后能够积极地展开救助。在上述环节中,学习的环节最重要,而且不会无师自通。如果我们做不到、做不好这一点,热爱生命就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保护生命就成了一句空话,所有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全都会变得苍白无力。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值得人们深思。记得一位哲学家曾说,作为心智脂肪储备起来的知识并无用处,只有变成了心智肌肉才有用。在“唯分是举”的观念指引下,不少孩子累积的知识估计是脂肪大于肌肉。真正教授孩子们生命的深层内涵与热爱呵护生命的技能,是将脂肪转化为孩子们成长中的心智肌肉的一种方式吧,而且这也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治标之策。此种教育,理应大力提倡。
长春市将生命教育固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以制度安排为保障,可以说是某种有益的探索。但事实上,只要有心,生命教育的“课堂”无所不在。发达的媒体、广阔的资讯,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处处可以有生命教育可资利用的载体与资源。比如图书、漫画、游戏等等。
生命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关注。珍惜保护孩子的安全与生命吧,因为这不仅关系着一个个家庭的幸福,更意味着守护一个国家的未来。(孟海鹰)
(责编:李艳)
- 2009-07-08在生命面前,77.5万不算什么
- 2009-08-07判孙伟铭死刑是为了表达对生命的敬畏
- 2009-07-20我们有矿井下坚持25天的生命力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