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审计署自己查自己真能“大义灭亲”?
www.fjnet.cn 2009-09-05 08:32   来源:工人日报    我来说两句

  据新华社报道,9月1日,国家审计署通过官方网站发布公告,公布了54个部门单位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多家中直机关被点名。这是首次公开披露部分中央直属机构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

  犹记得“审计风暴”刚刚刮起之时,人们普遍的反映是惊诧——“国家部委怎么能带头违规?”“问题资金为何这么多?”然而,“审计风暴”两三年后,人们的情绪由惊诧变为了慨叹——“审计难,处理更难”。尽管“审计风暴”年年刮起,但似乎问题还是那些问题,违规部门也“前赴后继”,年复一年。于是,有人似乎有些“审计疲劳”了,对审计公告的关注也没有从前那么高的热情了。

  这是事实。但笔者以为,我们不能就此“疲劳下去”,冷淡下去,因为民意是推动审计工作前进的一个重要动力。一旦民意疲劳,“审计风暴”就可能失去一种力量支撑。只有民意保持热情,“审计风暴”才有可能不断升级。国家审计署自称是国家财政的“看门狗”,我们对这个公共利益的“看门狗”应该充满信心,并且为它加油助威。

  其实,细细审视这些年来的审计报告就会发现,“审计风暴”并非越刮越弱,而是越刮越猛烈。回顾20多年的审计之路,审计工作每年都有不小的进步,比如,2003年推出审计结果公开制度,2005年展开了问责,除了曝光还督促进一步整改。正是因为“风力”的不断加大,才使得一些原来掩盖的问题被曝光,存有侥幸心理的违规人员和部门被问责。

  也就是说,公众不对审计产生疲劳的前提:一要认识到“看门狗”的价值,国家财政支出的合理与否,离不开审计的监督和守护;二要看到渐进式改革取得的成果。拿此次发布的审计结果来说,就出现了很多“首次”,如首次公开披露对中央直属机构的审计情况,审计署首次自揭“家丑”(今年6月份曾自我点名)。这些“首次”都是“审计风暴”升级的佐证。

  面对“谁来审计审计署”的质疑,此次审计署拿自己“开刀”了,并在审计报告中公开指出了自己的问题。但这还不足以消除公众质疑,自己查自己,真能做到“大义灭亲”吗?如果让独立的机构来审计审计署,可能结果会更公正客观,更令人信服一些。

  笔者注意到,国家审计署的审计面越来越宽。比如,与中央部委房产有关的资金问题,以前很少触及,但在这次报告中公开了——外交部上海购房15套,农业部越权开发商品房,公安部越权审批建设项目,等等。据相关报道,这次的审计公告篇幅将近10万字。审计面的不断扩大,为尽量多的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提供了可能。

  当然,这份审计公告仍有遗憾,比如出现了“某单位扩大项目经费使用范围”,“有的部门虚报项目投资计划”等表述,“某单位”、“有的部门”究竟是什么单位,什么部门?不可能没有名字,但却和公众玩起了“躲猫猫”游戏,为什么?更重要的是,“审计风暴”之后,还应该有更加猛烈的“问责风暴”,让更多人更明显地感受到风雨过后的打击力量。惟有如此,人们才不会失去热情和信心。(冯海宁)

(责编:李艳)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