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一辈子做好事”的社会价值导向
www.fjnet.cn 2009-10-04 10:35  王旭东 来源:中国网    我来说两句

近日,杭州某论坛的一个热帖《30年后一个大雨滂沱的清晨,我又一次被安吉路的老师感动》,让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老师吴利红一下成了网络红人。据网友和家长爆料,这位吴老师在每个雨天,都会自觉提早到校,为每一位需要的孩子打伞,而且坚持了整整12年。其他老师说,吴老师每天上午还会悄悄去自行车库,把车辆排放整齐。(9月27日《钱江晚报》)

“有这样一把伞,有这样的老师,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这不仅是发帖者的心声,也是大众的心声。在这条新闻的跟帖中,我们看到很多赞赏声。12年,很漫长;12年,又显得很短。“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吴老师成为孩子雨天的一把“伞”,遮风挡雨……这是一份浓浓的爱,这是一份厚厚的情,这是一份默默的义。但是,在新闻跟帖里也有这样的质疑——想当先进想疯了?有网友感叹道:这样的好老师,却遭到人的非议。

这其实暴露出时下社会价值观的尴尬。常言道:“好人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的歌曲是多么的动听。然而,“好人有好报”往往成为好人的奢望,“好人一生平安”也只是一种良好的祝愿。现实生活中,很多“好人”得不到好报,不少“流血”的见义勇为者还在“流泪”。于是,“好人好事”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稀缺元素,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代表正义的社会价值观念开始弱化;相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袖手旁观,甚至,有人跳楼跳水时高喊“快一点”的见死不救……社会价值观正在扭曲。

社会价值观非一朝一夕形成。见义勇为与“好人有好报”的社会价值主流地位受到冲击。我们的法律法规与社会公德虽已奠定了“好人有好报”的基础,但这样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冷漠城市、冷漠人群的增多,再加上一些职能部门的推诿、懒政与失职,让好人得不到好报,甚至遭到恶报。让“好人有好报”,让更多的人“一辈子做好事”,需要法治与公德的携手并肩,需要正义的社会价值观回归,需要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

社会要给好人好事一把“保护伞”。9月20日是全国第七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深为全国各界关注的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颁奖仪式也于当日20时举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产生……法治建设与社会公德建设要在保护“好人好事”及见义勇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形成“一辈子做好事”的社会价值导向。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变坏。让坏人有恶报,坏人才会越来越少;要奖励好人,让好人有好报,这样好人才会越来越多,好事才会越做越多。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