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去北京王府井大街,见两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站在百货大楼门口的塑像前,一人问:“这是什么人?”另一人回答:“不知道。在这儿竖个雕像,肯定很‘牛’。”
“燕京第九景”,是首都人民群众对张秉贵售货艺术的美誉。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张秉贵生前是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他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金街”的雕像是谁?是张秉贵。50多年前,我刚参加工作不久,这位被誉为“燕京第九景”的售货员的事迹,有段时间天天都学。然而,时间久远 ,难免忘却,何况江山代有才人出,有些就渐渐淡忘了。好在塑像还在,一代又一代劳动模范的精神,也已成了共和国一笔宝贵的财富。
新中国走过60年,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劳模成千上万,俊采星驰。模范,原意为制造器物的模型、模子,引申为值得仿效的人或物。诚如此意,劳动模范身上,承担着一个时代的冀望,也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精神。60年劳模的变与不变,折射出年轻共和国的成长与坚守。
新中国成立之初,劳模大多来自生产一线,紧扣“劳动”二字,向体力劳动者倾斜。这个时期的劳模,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气质,“铁人”王进喜为压井喷,跳进灰浆池挥舞双臂搅拌灰浆,定格成这个时代激情燃烧的写照。马六孩、王崇伦、赵梦桃……我们记住了一连串光辉的名字。
上世纪80、90年代,劳模队伍变得多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靠自己的知识解决了上亿人的吃饭问题,成为1978年的全国劳模;“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明,靠“摆文弄字”,成了1988年的全国劳模。他们背后,是“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理念,是“科教兴国”的深入人心。1993年,我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市工会说相当于省劳模,至今每月还有80元的劳模津贴,亲身见证了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
到了新世纪,劳模队伍更加多元多彩。2005年,33位私营企业主首次成为劳动模范,引起一阵争议,也博得一片掌声。与此同时,窦铁成、胡小燕、徐万年这些农民工,当之无愧地站上劳模领奖台……这些,都使“劳模”这个概念,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不论我们的劳模是穿草鞋、皮鞋、球鞋还是高跟鞋,也不论我们的劳模是蓝领、白领、粉领还是金领,有一些共同的精神气质,却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
在劳模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一种“痴劲”、“疯劲”、“傻劲”。修红旗渠时,老劳模任羊成腰系围绳,荡身悬崖峭壁之间、万丈深渊之上;陈景润一边走路一边埋头看书,撞到了电线杆子还说对不起……劳模身上这种对事业的“痴”、对工作的“疯”、对得失的“傻”,正是共和国发展中所需的闯劲、干劲、韧劲,也是共和国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们身上的精神底色。
时代需要风云人物,也需要平凡劳动者。回望新中国60年辉煌,当记住这“金街”上的塑像,当记住与这塑像有同样身份的劳动者。60年,正是这成千上万的劳动者们,缔造了富强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我想,如果再有年轻人问王府井的塑像是谁,我会过去告诉他,这个塑像很“牛”,因为他是“共和国的劳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