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大学开展“内省教育”真的一无是处?
www.fjnet.cn 2009-10-27 09:07  朱建华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10月26日,互联网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就是对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开展的“成功内省”教育的关注。《强制“内省教育”,事与愿违?》、《“内省”这东西居然也能“强令”?》、《强令学生“内省”的教育者才最该“内省”》、《内省日志是一种“被忏悔”》、《大学能强令学生每晚“内省”吗?》、《内省岂能牛不喝水强按头?》、《强制“内省”会不会逼人说假话》……这些都是媒体的评论。

古代先贤圣人还曾“一日三省吾身”,但对大学今天开展的“内省教育”,舆论完全“一边倒”式的评论,让人不禁想问的是,这难倒真的一无是处?我看未必。之所以完全造成舆论的“一边倒”,是有原因的。首先在于新闻源的“有意或者无意”的误导。设学分要求学生每天“内省”,媒体在报道时变成了“强令”。一个“强令”,让人觉得并不是那个味,各种非议接踵而至也就不奇怪了。其次,在于媒体时评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观点是越犀利越好,越彻头彻尾的批判越好,虽也是一家之言,但往往会存以其中一点否定全部的倾向。最后,可能还在于大众对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的关注、关心和失望。

我不知道动辄拿起“舆论大棒”对高教改革进行无情批评的时评人士中,有多少人真正地思考和研究过高等教育问题?又有多少人真的是在教育一线工作,了解其中的弊病?又有多少人在“除弊”的同时致力于“兴利”?在很多时候,专职时评人似乎更看重的是自己的观点是否鲜明、是否犀利、是否能被媒体采用、是否能赚到银子,而对于其他关心的并不多。如今,中国已经日趋出现了一批具有职业特性的“时评人”,并渐渐成为网上舆论的“意见领袖”。在看到职业时评人和准职业时评人群体出现积极意义的同时,其“无所不评”甚至“乱弹式”的评论模式,有时候除对其个人有“利”外,对他人并不见得有意义。

一个大学提出并开展“内省教育”,想必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大学的校长、书记、院长、处长和老师们,也并非各个都是“熊包”。与那些动辄就否定一切的时评人相比,至少他们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知道当前教育存在什么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去面对。姑且不论他们的努力是否有用,又是否有效,就这种改革创新的精神而言,不说应该去鼓励,至少应该允许他们去探索实践,而不是连探索的机会都不给。看看今天媒体对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成功内省”一事的评判,是连一个探索的机会都不给啊!

大学究竟该不该开展“内省教育”?答案几乎都是肯定的,所有的评论者并不完全反对开展 “内省教育”。但目前舆论的反对声,说白了主要是围绕在究竟该怎么开展上。例如,该不该设学分来要求,该不该每天都要进行内省,该不该把自己的内省“记录在案”,该不该让校方检查自己的“内省日志”等等。公众的评论和担心也并非没有道理。但问题是,如果仅仅变成一种倡导性的要求,学生是否会去落实?不检查,又怎么能知道学生落实了?不妨试问一句,在此之前,有多少人在自觉地进行“内省”?矛盾无处不在,要想把好事完全做好,不可能一步到位。

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自1999的扩招的10年,的确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公众对中国高等教育也不甚满意。改革是解决中国高等教育所有问题的根本所在。30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又何尝不是这样?但高校的每次改革创新,无不引发媒体的关注,有时甚至是完全“一边倒”式的评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的改革探索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我相信,中国任何大学的改革创新都是希望能更好的发展,能让更多的学生成才,没有人会“自掘坟墓”。从这点而言,至少应该给高校改革一点期待和实践的时间。如果实践能够证明,大多数是改革的受益者,那么就能说明这项改革是成功的,应该予以坚持和推广。


责任编辑:刘宝琴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