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拿什么支撑平等的职业尊严?
www.fjnet.cn 2009-10-27 09:57  大林 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上周,有条新闻我们不该忽略。华商晨报报道说:沈阳一位名叫张天德的普通环卫工,每天清扫大街,是开着中华牌轿车上下班(对此有生动的细节描述,恕不照录)。

环卫工张天德的生活、工作情景,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恰好也是一位环卫工,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如果你是其他行业的一位普通劳动者,对自己的未来将有怎样的预期?

环卫工开着轿车扫大街,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就是现实版的社会主义乌托邦,这就是我们讲了多少年的共产主义美好愿景。今年59岁、干了34年环卫工的张师傅,没有辛苦脏累之怨,没有招人歧视之叹,有的只是“这工作我干出感情了”;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老张已经过上了这样的生活。

记者抓住了这条新闻,说明他不乏新闻敏感性。报纸将此新闻弱化处理,却让人不无遗憾。其实这条新闻的分量,不亚于重庆的打黑审判,都十分紧密地关乎民生;前者启示我们如何提升百姓生活品质,后者与力保群众安危息息相关。我说这条新闻不该忽略,是指社会当就此引以反思:可不可以让张天德个人已经享有的生活,变成所有普通劳动者的生活。

你可以说这是白日做梦,但这样的梦怎么就不能做一做呢?至少我可以这样想,沈阳不是香港台湾,也不是日本美国;沈阳的张天德能有的生活,中国其他地方的劳动者为什么不能有呢?

现在,从国家领导人到社会舆论,都在热切关注与讨论如何让劳动者得以体面的劳动,倡导、推动实现平等的职业尊严。作为一种理念,职业尊严的平等,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作为一种社会治理的实践,实现平等的职业尊严,应该有合理的制度安排与政策变革来支撑与保障。

人们从事任何一种职业,以社会需要的视角,都应予以正面评价,这是职业尊严应当平等的理性源泉。从社会评价来说,人不可因从事某种职业而被轻视、歧视、蔑视,更不该因而被贬损、被伤害、被侮辱;就个人心理而言,不会因从事某种职业而倍感卑贱,顾影自怜。这样的职业尊严感从何而来?靠什么支撑与保障?

思想引导当然是必要的,过去我们这样做过,今后还应继续做下去,时传祥、张秉贵式的劳模标兵还要树。但我们切不能忽视,职业尊严不只是精神范畴的东西,它离不开物质基础而兀自独立存在。这种包括薪酬、福利、一定劳保水准在内的物质基础,使职业尊严不仅成为精神的自我慰藉,也构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生存状态。张天德为什么能开车上下班,为什么对环卫工作“干出了感情”?报道说,他和老伴每月收入7000多元。所以,他有钱买车;所以,每个月500多块油钱(其实养车费远不止此),于他“压力并不大”。可以说,张天德这个环卫工是有职业尊严的,不管别人怎么看,至少自己活得舒坦,自得其乐。倘若没有这份收入,只有目前大多数环卫工所能得到的“最低工资”,我不知道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张师傅还会不会照样“干出了感情”。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社会进了一大步。我们对于职业尊严的认知,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囿于传统的说教止步不前。我以为当前社会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调整职业收入的天壤之别,遏制贫富悬殊的恶性加剧,这或许比我们当年解决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更为迫切,更不容忽视。当富人的宠物都能享受美容,锦衣玉食,俨然VIP之尊,而劳动者仅能低水平的维持生计,谁还能说“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谁还相信“劳工神圣”,谁还奢望“平等的职业尊严”?!


责任编辑:刘宝琴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