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信息公开恐惧症”也许不是坏事
www.fjnet.cn 2009-11-10 08:13  陈凤霞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中国当前政务公开水平已明显改善 ,但往往赶不上公众胃口的迅速扩大;个别部门或官员害怕信息公开,处处遮遮掩掩,患上“信息公开恐惧症”。最新一期《人民论坛》刊载系列文章,剖析“信息饥渴症”。文章指出,网络时代,信息的不及时、不公开,“犹抱琵琶半遮面”,将使基层政府自身形象很快被妖魔化,给政府的合法性带来致命的损害。(中新网11月9日) 

所谓“信息公开恐惧症”,至少隐含着这么两层含义:一是网民关于信息公开的监督意愿合情合理;二是被监督者不愿或害怕公开信息,以种种牵强附会的理由拒绝信息公开。正是由于信息公开需求与供给出现较大落差,这才导致基层干部心生畏惧,面对网民咄咄逼人的监督诉求,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干脆保持沉默,静待网民关注热度的自然冷却。

其实不止在网络,关于信息公开的监督意愿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一些敢于仗义执言者,甚至向法院提起了诉讼,但鲜有网络监督那般声势,被监督者也常常表露出一副漫不经心地傲慢之态。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强势的政府掌握太多社会资源,而监督者个体人微言轻,难以形成网络那样浩大的声势。 

例证信手可得。南阳市民王清因为要求政府部门公开“三公”消费信息,结果反被当成间谍,“家门口常常出现一些可疑人员”;深圳“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组织成员李德涛在向上海提出公开预算要求后,上海财政局却以预算属“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值得注意的是,前者因为王清本人直接与当地领导写信,后者则因舆论和网络的介入,事件结局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也表明,一般情况下的一般途径,公众关于信息公开的呼声难以得到满足。

时下,政府信息公开建设步伐与公众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弥补差距需要相关制度积极跟进。跟进的动力虽然不排除执政者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更离不开公众监督的外部压力。否则,信息公开难免步履蹒跚,有形式而无质量。

不过,一些基层官员害怕信息公开的心理,虽然有些不情愿,但也折射了对监督力量的某些认同。比较于那些动辄扯虎皮做大旗,或者以权势压人,拒绝信息公开的作派,这种“恐惧症”又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关键是,这种“恐惧症”应该转变为促进信息公开的有益动力,而不是想方设法封堵公众监督诉求的通道。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