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中国制造需在复苏之路上全面突围
www.fjnet.cn 2009-12-01 10:48  周东飞 来源:红网    我来说两句

近日,中国政府推出一系列全球广告,在CNN等国际主流媒体上投放,意在重新打造与巩固“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的声誉。

解读上述信息的两大视角,一是中国“软实力”的布局与经营,二是“中国制造”的前途和命运。年初即有媒体报道说,国家已经分别向新华社、央视和人民日报拨款150亿元人民币,用于打造可以扩大中国国际影响的“有意义的项目”。前不久,又传出新华社主办的中国国际电视台(CCIV)试播的消息。此番中国政府在CNN等国际主流媒体上投放广告,则让外界看到了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另一种途径。在“软实力”的因素之外,更让人感兴趣的问题是,中国政府所开展的首个对外品牌宣传活动为何要围绕“中国制造”展开。

中国经济连续30年高速增长的奇迹建立在“中国制造”之上,但是近年以来,Made in China遭遇了数波危机。眼下这一波“中国制造”的危机,直接表现为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打压和算计。目前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出口产品。截至2008年,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经济体,连续3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经济体。国际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正呈现出整体复苏态势。在复苏之路上,面临种种挑战的“中国制造”将何去何从,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的经济视野中,都将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

中国经济不可能以不变的姿态赢取未来,但那应该是一种增量的转型和平滑的变革,“中国制造”在其中不应是被忽略和放弃的对象,而是一种必要的基础和难得的仰仗。30年探索所积累的“中国制造”物质基础和运作体系,不可能在刹那之间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累赘。中国经济宏观结构中的问题,固然存在畸重于出口的顽疾。但问题的解决之道,显然不是要放弃出口以提高消费的相对比例,而是要在尽量保住出口的同时逐步增加内需对经济的贡献率。壮士断腕的勇气当然值得敬佩,但是在病去如抽丝的经济复苏阶段,过于激烈的动荡可能带来严重的副作用。

在国际视野之内,“中国制造”同样不应被视作贸易不平衡、就业机会减少甚至金融危机产生的肇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7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接近1/3,“中国制造”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经济发动机和生活品质助推器。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国制造”的繁荣是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结果,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劣势位置。金融危机的发生,本质上是金融体系扩张过度而缺乏必要监管的恶果。在经济上升阶段,人们乐得安享“中国制造”所带来的福利,而一旦情况变化,自我牺牲的“中国制造”首先被作为挡箭牌。

这样的道理需要让发达国家的民众知晓,与其说是“中国制造”的自我辩解,不如说是公开真相的道义责任使然。而借助于CNN等国际主流媒体,登高声远的传播效果可以实现得更为便捷和充分。当然,这远不是“中国制造”意图突围的全部内容。中国经济转型的方略,理应涵盖“中国制造”的提质与升级,在重视低碳、绿色等世界趋势的同时,力避低层次竞争。同时,“中国制造”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出口,质优价廉的“中国制造”同样应当满足日益高涨的国内需求。中国人疯狂出国“血拼”的对象,有很大一部分是地道的“中国制造”。应当思考,国内市场的体制与机制为何拒绝了“中国制造”。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