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巧借亚运风 唱响“珠江颂”
www.fjnet.cn 2009-12-21 08:20  徐锋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无疑,这支“珠江之歌”,理应立足广府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同理,越有地方特色的,越可能打动国人乃至亚洲人民的耳朵,切不可片面追求“国际化”,而应主打“广东牌”。这方面成功的先例不少,比如广东名曲《喜洋洋》、《步步高》、《雨打芭蕉》等。当然,地域性必须兼顾普适性,否则,也容易陷入自娱自乐的小圈子。

更重要的是,这首“珠江之歌”,必须具备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音乐力量。这种音乐力量,一方面来自旋律本身的魅力,如《蓝色多瑙河》、《多瑙河之波》、《洪湖水,浪打浪》等;另一方面又来自其词曲蕴含的情感力量,如《松花江上》、《我爱五指山 我爱万泉河》、《黄河大合唱》、《长江之歌》所引发的情感震撼和共振。一首能唱响的“珠江之歌”,应该具备必要的历史厚度和时代内涵。也就是说,放在时间的坐标上,它的魅力不仅不会因时光流逝、时代变迁而消退,反而会如一曲陈酿,越听越醇香、越唱越绵长。

除此之外,现代化的包装和“营销”手段也不可或缺。但凡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盛会主题曲”,至少具备以下三个优势之一——受到普遍欢迎的演唱者,如《我和你》之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北京欢迎你》之群星;公众喜闻乐见的视觉和听觉元素;精准的媒介传播通道(歌曲播放的媒介和时段)。“珠江之歌”能否顺利借亚运会“东风”而飙红,这三个方面不可忽视。

广州曾经借电视剧《情满珠江》推广过珠江,今天的广州,需要也有能力借亚运之机唱响一首“珠江之歌”。欲超越应景之作,须超越应景之“心”,从一开始就消除“一次性消费”的动机,而是将其放在传世之作的高度,认真打造。


责任编辑:刘宝琴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