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对学术造假之风推波助澜。学术论文应该是研究成果的载体,但如今却让它承载了太多的东西,评职称、提职级、发奖金、申请课题、毕业过关、定岗定位等等,都将发表论文作为一个硬性指标。而随着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冲击和影响,有的人将逐利视为时尚,把诚信让位于欺诈。于是,追逐经济利益就成为最常见的造假动机,成为造假者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特别是在造假论文方面,造假的成本很低,付出的代价很小,而所得到的利益却很大,许多人为此趋之若鹜。据统计,全国学术期刊每年只能发表论文248万篇,但各地各部门背负论文发表指标的人数达到1180万。要发指标和能发指标存在如此巨大的落差,不仅导致论文买卖的持续兴旺,而且为假劣论文的炮制提供了巨大生存空间。在这一情势下,真正能够认认真真静下心来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而走捷径、请枪手、搞实惠的人越来越多,由此造出了众多的垃圾论文、废话论文、凑数论文、假冒伪劣论文,严重污染了理应圣洁的学术环境。
再次是误导对真才实学的公正评价。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各种检查考核评价中,是否发表论文都被当作一个很重要的刚性指标。特别是在许多的高校里,对发表论文有一套严格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教师评职称、申请课题,硕士生、博士生毕业拿学位和申请奖学金,都有相应的发表论文的要求。事实上,我们评价一个人,或者是评估一个单位,总是需要用多个科学评估标准而不是仅用一个标准。那种只把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不科学的,也是有失公正的,这样做容易带来“重论文、轻能力”的偏向。
“论文买卖产业化”看起来很丑,这一产业链的存在,不仅无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而还会起到促退的作用。但要铲除这个荒唐的产业链,也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方方面面的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就目前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改革要求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更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
- 2010-01-06论文买卖:买了利益卖了学术
- 2010-01-06论文产业化是一出华丽的民族“杯具”
- 2010-01-06论文产业化
- 2010-01-06“论文买卖”
- 2010-01-02“垃圾论文”缘何大行其道
- 2009-12-18“掮客”自揭论文产业黑幕
- 2009-12-18喧嚣的论文市场背后是“落寞”的文学
- 2009-11-28论文测谎仪能测出多少真正的学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