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论战”的个案外价值
而这实质上是政府部门在逃避责任,因为公众和舆论有权利获知真相。这种现象甚至已经演化为常态性的工作模式:出了问题以后,不管舆论和公众如何“横眉怒目、批评责问”,我自“不理不睬、闲庭信步”,待到风头过去、大事化小,必然又是“春风依旧”。发改委敢于打破传统,抛弃“乌龟战术”,直面公众和舆论的诘问,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
其次,“官民论战”有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越辩越清,道理越辩越明。通过这场耐人寻味的“官民论战”,在发改委和网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原本让人如雾里看花般的听证制度被“里外扒了个精光”,自然也就发现了一些问题,包括个案的程序漏洞,也包括制度层面的缺陷。而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甭管这次听证风波最后的结局如何,起码让我们看到了下一步制度完善的方向,这层意义的价值要远高于个案公正的价值。不管发改委的做法是“无心插柳”还是“有意栽花”,这场表面看似“护短”的论战客观上却成为“揭短”的平台,官意和民意在推动制度完善的道路上不谋而合,实现了“对立统一”。
当然,随着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逐步完善,政府部门的“缩头乌龟”战术必将逐渐失去生存空间。而这场“官民论战”也为新闻发布制度的完善指明了方向,政府部门遇事之后必须说话,并且不能“打太极”。敢于直面问题,敢于回应公众和舆论的监督锋芒,这才是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存在价值的体现,是政府部门责任担当的要求,也是建设责任政府的题中之义。
相关新闻
- 2010-01-15听证办法要小补更要大修
- 2010-01-15坦承听证会弊端发改委弦外有音
- 2010-01-08价格听证会应多听穷人的声音
- 2010-01-08听证会怎样才算开得好
- 2010-01-08听证会需要反思而不是辩解
- 2010-01-08听证是否作秀地方官员不能自说自话
- 2010-01-06水价听证的信任危机依然难解
- 2010-01-05终点站福州,听证会请下车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