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新天地”——中国2010年世博会上海馆参展主题上周公布,同时公布了上海馆的设计效果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是它的入口:原汁原味的石库门造型。这个“石库门入口”,实在是耐人寻味的神来之笔。据介绍,上海馆向全球征集展馆外观设计,在所有专业设计师的来稿中,竟有一半以上不约而同选择石库门元素。这体现了大家对上海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举的共识和期盼。
石库门是中国民居城市化的标志
石库门是近代上海民居的基本形式,因石材门框和厚木大门的典型特征而得名。上海话把用于包套或收束的东西叫做“箍”,比如女性戴的发箍、孙悟空头上的金箍;用石材“箍”住的门,便称作“石箍门”。后来在流传中渐渐变成同音异字,以“石库门”之名广为人知。
石库门是中国民居城市化的一个标志。19世纪后期太平军东进,江南浙北大批难民涌入上海租界避难,苦于居所难觅、无处落脚。租界当局为此大力动员建筑商建造民居。设计师根据紧凑用地、效率经济的城市民居建筑要求,兼顾中国传统习俗和西方经验,创造出这种中西合璧的新式民宅;又以之为基础,形成了逐排扩展、纵横如棋盘的里弄格局。20世纪30年代,上海城区大部分地段已被石库门里弄覆盖,城市空间的基本结构由此形成。
石库门样式源自中国四合院,吸收了它高墙围合、厚重木门、客堂厢房等等要素,体现大家庭聚居、男女长幼尊卑有序的传统人伦理念。当然出于用地效率的考虑,也借鉴了不少西方建筑形式,比如将独家独院改作联排共体,将纵深铺展改作竖直叠加,将庭院回廊改作天井楼梯晒台,将窗纸风斗改作玻璃百叶窗,将透雕彩绘改作山花雕塑拱券柱饰等等。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外来的近代城市文化如何一步步融入中国市民的日常生活,挤压改变着往昔农耕社会的生活形态。
石库门以其融合中西的形象和底蕴得到广泛认同,成为中国近代民居的一个代表和上海城市文化的一笔财富,以至有作家将之称为上海文化的一种“图腾”。据上世纪50年代初的统计,上海石库门里弄总数达9000多处,住宅单元在20万幢以上,里弄式住宅占到上海民居建筑总面积的65%左右。就是说,石库门在特定时期一直是上海民居的主要样式,多数上海人生活的家园。
- 2010-01-06市民素质是公共生活的结果
- 2009-10-30穿着睡衣出门,政府管得着吗?
- 2009-10-30借世博会改变“穿睡衣出门”陋习也好
- 2009-10-30对穿睡衣不能出门不必敏感
- 2009-10-30“睡衣睡裤”成了世博会的禁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