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信工具日益发达的情况下,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民众表达渠道多了,更需要愿意倾听、善于倾听的人。不仅要听,还要把人民的要求变成决策的依据和施政的基础
4月15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日报》撰文,深情回忆起24年前他随胡耀邦同志在西南贫困地区考察调研的情形,尤其是胡耀邦同志安排他夜访农家,以及下乡时经常临时改变行程,看“没有准备的地方”,与群众直接交流的往事。对此,温家宝说,“他的行事风格对我后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影响。”(4月15日《人民日报》)
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在胡耀邦同志身上体现得非常突出,也被继任的领导人很好地继承发扬。我们知道,每年的春节,胡锦涛、温家宝等领导人都和群众在一起,在基层考察中度过。就在眼下,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不久,胡锦涛同志中断出访行程,提前赶回国内,要“同我国人民在一起”;而温家宝总理,也不顾高原反应,已经赶到了地震灾区。
20多年前,交通、通讯还不够发达,尤其是在一些边远贫困地区,领导人更需要亲身实地考察,倾听最真实的声音,掌握第一手材料。领导人的身体力行,不仅可以形成一种风气,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实现正确的领导,减少决策的失误。如今,虽然交通、通信条件早已今非昔比,世界已进入网络时代,但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仍未过时。
但是,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导干部身上,这种风气有些淡化了。一些政府部门“门槛”越建越高,脸难看、门难进,甚至发生保安暴打上门群众、官员跟反映问题群众因琐事大打出手这样的事。基层干部本应该离群众更近才对,但一些守土有责的干部却跟群众越来越隔膜,偶尔下基层,也是前呼后拥,远接高迎,调研行程也多是事先安排好的,只为在电视、报纸上露个脸。前两年,某地甚至还出现了所谓“被慰问专业户”。
在网络时代,民意表达的渠道多了,但面对人民群众高涨的表达需求,很多干部闭目塞听,不闻不问;对“送上门”的群众诉求,也往往“无利不理”。从表面上来,政府部门也纷纷上网了,但很多时候执政理念和行事方式还是老一套。
其实,能否深入群众,有没有“微服私访”的意识,也可以“考”出一个党员干部是否牢记宗旨,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笔者有位同事曾在地方工作,采访中听到当地一位领导要来视察,人还未到,却先传来了一份领导中意的菜单。第一次见识这样的“考察”,同事至今仍记得自己当时的惊诧。不过随后不久,这位曾居高位的官员就被揭出问题,落得个跳楼身亡的下场。
对于党的群众路线在一些地方被弱化的现象,领导同志也有明确认识。习近平同志日前在《求是》杂志发表的文章中说,不少基层党员和群众反映,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通信工具先进了,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却难了。对此,习近平指出,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
当然,我们的领导干部不必也不可能天天下乡,上网听听民声,也是另一种“微服私访”。
今天,我们怀念耀邦同志,不仅崇敬他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更应发扬他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在通信工具日益发达的情况下,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民众表达渠道多了,更需要愿意倾听、善于倾听的人。不仅要听,还要把人民的要求变成决策的依据和施政的基础。
20多年后,人们仍在深切怀念耀邦同志,这表明,群众发自内心地爱戴那些能够真正俯下身子、与群众促膝谈心的领导人。
丁永勋(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
- 2010-04-15温家宝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纪念胡耀邦(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