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删帖”为何会成为习惯性思维
www.fjnet.cn 2010-05-05 08:39  吴龙贵 来源:潇湘晨报    我来说两句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表明,地方网络论坛集中了很多本地受众,一些突发重大事件的苗头性信息很容易在这一论坛上出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专家称,通过互联网疏导民意,成本较小、速度较快。政府应与民众良性互动,经常删帖并不妥当。(5月4日《人民日报》)

与商业化的门户网站不同,地方论坛由于更贴近现实,事实上已经成为民意的最大集散地。一些本地的公共事件,尤其是涉及到对政府工作的批评和质疑,往往经由本地论坛率先披露,展开,进而发酵,最终上升为全国性事件。而一旦到了这个地步,地方政府都会显得非常被动。或许正是因为认识到本地论坛的舆论威力,删帖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本能选择。

尽管已经是一种习惯性思维,但事实上我们找不到删帖的充分理由。一般来说,删帖都是在后台悄悄进行的,不会主动告知网友为何要删帖,但分析起来无外乎这样的理由:譬如认为帖子内容是谣言,或者有损地方政府的形象甚至是领导的个人形象。总而言之,就是对帖子真实性的否定。问题是,当失实网帖出现时,不正是需要政府主动出来澄清事实,还公众一个真相?更何况,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只要发帖者有强烈的表达诉求,删帖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再进一步而言,许多网帖被删并非因为失实,而只是政府过于敏感或者权力洁癖在作怪,因而一删了之就更没有道理了。

“删帖”为何会成为一些地方政府习惯性的思维?根本原因在于,网络民意并没有被当成真正的民意。与传统的一些民意表达方式相比,网络民意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可控性。它可以使得某一种民意得到最大化的呈现,其巨大的围观效应足以使得事件超出地方政府的权力管辖范围。这必然会导致习惯于主导公共事件的地方政府产生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和无力感。

学者毛寿龙认为,事事放大并非“最优路径”。我觉得应该这样来理解,事事放大不是民众的一种主动选择而是被动选择,因而应追问的是,是什么原因导致民众非要把一点“小事”闹得全国人民都知道?如果民意必须得通过权力认可的方式来表达,换言之,如果“删帖”成为一种习惯性思维,那么尊重民意就是一句空话。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