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工商局长郑宇民与央视主持人在一次活动中的现场对话视频在网络上红极一时,郑宇民因在与央视主持人对话过程中言语幽默生动,而被许多网民推崇为最“给力”的官员。
公众追捧言语幽默的官员,当然是由于他们讨厌那种千人一腔、毫无个性的官话。讨厌的原因是他们知道,无个性的语言肯定是伪饰的语言,伪饰的语言不会是官员的心声,从中无法了解其真实的想法和对公众的真实感情。公众希望官员讲个性话,实质是希望官员能够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思想展现给理论上应该决定其能否任职的公众。
但是,对官话套话的厌弃和对语言风格乃至表达能力的追捧,其实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和要害。幽默风趣的语言并不一定就比官话套话更能真实地反映官员的心声及其对公众的真实感情,高度的表达能力也不一定就代表着言说者更高的从政办事能力。甚至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这种可能:高度的表达能力和引人入胜的语言风格成为说话者用于伪饰自己真实感情、思想和能力的更好工具。这样的实例在人类经验史上绝非一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演说都风靡民众;善于演讲的奥巴马是否最终能够比不甚善言辞的小布什建立更盛的功业、为美国民众带来更多的福利,也还在未定之天。
既由于认识到语言与实质间存在的这一差别,又由于传统中国的政治权力主要是由上位者根据个人决定向下授予,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对官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重视、甚至颇为鄙薄,而更加注重官员的道德和能力。当然这也只是理论上如此,实际政治运作中更重要的还是下位者取悦上位者的能力;至于用什么去取悦,那是不重要的。
《史记·张释之列传》记载的一个故事,很能说明传统政治文化对官员语言表达能力的这种态度:有一次,汉文帝视察上林苑的虎圈,连问十多个有关苑中禽兽豢养情况的问题,上林尉一个都回答不出,一旁的虎圈啬夫(上林尉属官之一)却十分利便地代为回答。汉文帝赞赏啬夫“谍谍利口捷给”的口才,准备越级提拔其为上林令。时任谒者仆射的张释之举绛侯周勃和东阳侯张相如两位“言事曾不能出口”但功业有目共睹的“长者”为例,反对文帝这样做,认为会导致“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文帝最终接受了张释之的观点,没有提拔啬夫。
与传统政治不同,在现代民主制度下,政治家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为重要。因为政治家赢得公众支持的首要手段就是语言,他必须先用语言说服公众,才能够赢得权力。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不少政治学者担心那些具大才略但口才不佳的英才,难以在民主制度下脱颖而出。不过民主制度在制约政治家滥用语言能力上具有独特的内在优势,因为它拥有这样一种有效的机制:连续的定期选举,保证了公众可以根据政治家在行使其从公众那里获授的权力时取得的政绩和表现出来的品德,去评判其当初的言语是否言过其实、甚至虚词惑众。
因此,对官员的讲话,公众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讲得动不动听、生不生动,而是讲得真不真实、讲了之后有没有切实兑现。而更加根本的还是要建立一种机制,让官员既愿意讲真话,以便以个性化的真话(作为心声的真话必然具有个性)赢得公众的认可;又不敢信口开河、天花乱坠,忽悠公众。这样的机制,核心只能是由公众根据官员的真实表现决定官员的任职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