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的是,在“海上皇宫”问题上,民意和官方语言起初并无分野和对立。去年此时,省海洋局一纸违规的判令,言之凿凿,义正词严。连当时的深圳市代市长王荣也公开表态:“海上皇宫”是定性违法的,没有经过任何审批程序,也没有经过规划,像这类事情,首先是拆。如今,“海上皇宫”傲然屹立在非法占用的海域上,挂着休闲渔业的羊头继续卖违法经营的狗肉,民意虽不认可其合法合理的存在,所谓的处罚和整改则开出了违建合法化的“路条”。
“海上皇宫”起死回生,让人读出了这样一个逻辑:非法是可以变成合法的。怪不得,违建的开发商郭奎章去年主动邀请媒体参观并接受采访时底气十足,放言被拆掉的可能性“就像地球撞到月球”,并鼓励记者把他的这句名言“做到标题上”。在我看来,这狷狂的背后,分明是不知有法,不知有序,着实倒摸了一把公众的汗毛。这不是对民意的挑衅又是什么呢?
“海上皇宫”经历短暂的“假死”之后“复生”,民意终归不是真刀真枪,在权势部门“自由裁量权”面前,终归还是说了不算。这让人嗅出权贵资本的傲慢与戾气,以及对民意居高临下的蔑视和轻贱。怎么看,这都像是对舆论的一种嘲弄——你们不是想监督吗?“海上皇宫”尽管不是昔日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家禁地,也还是轻易奈何不得的,草民的起哄“屁都不算”。
如果说几年前人们还在争辩“网络是不是卫生间的涂鸦”,到了今天,网络在传递信息、集纳民意方面的作用已无庸置喙。说网络民意常常带有片面性,却无法否认它的确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意见———兼听则明,不管从哪个角度,都不能漠视这种声音。民意无疑是珍贵的,缘何在“海上皇宫”的熠熠光芒下却一钱不值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世界上的利益总量不会改变,民众的利益得到尊重,民意指数提高了,权力者的利益就无法拓展。在一个权力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地方,权力部门的利益诉求难免膨胀。凭借权力获得利益一旦成为习惯,利益的边界必然模糊,规则变为可以随意操弄于股掌的泥团、任意伸缩的橡皮筋。民众利益的受损程度和民意的价值量成正比,民意如同垃圾,正是民意在权力部门眼里一文不值的写照。
不管郭奎章们的口号多么响亮和多么正当,其严重的外部性后果都是对公众合法权利的不义损伤。如果执法的结果不与主流民意保持适当的契合度,而是驶出民意轨道太远,守法的民众就会感觉失望,继而使守法伦理发生不应有的贬值,动摇正常的社会守法心理。权力与资本合谋下的“海上皇宫”告诫我们,如果民意异变为无能的摆设,导致公共资源破坏、公共责任打折和公共价值减损的利己活动必然会更加凶恶和膨胀。(肖亚洲)
- 2010-01-29“海上皇宫”为何不怕“不怕政府强拆”?
- 2010-01-19谁是“海上皇宫”的权力后台
- 2010-01-18“海上皇宫”拆除是一种资源浪费
- 2010-01-18拆除“海上皇宫” 给财富指明“法治航标”
- 2010-01-15“海上皇宫”何以能矗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