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调研靠排演”是对真实民意的讽刺
www.fjnet.cn 2011-02-28 22:59  叶祝颐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记者日前在基层采访中了解到,部分地方干部乐于“安排性调研”,导致基层情况“失真”。在警车开道、层层陪同调研的状态下,领导干部很难看到实情、听到群众的真话,不仅无法联系群众,反而因种种扰民行为引起一些群众的反感。“调研基本靠排演”损害了党风,更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2月27日《瞭望》新闻周刊》

调研的目的,本来是为了了解基层民生问题的真实情况,为上级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百姓增产增收、生活水平提高,结果一些地方干部乐于“安排性调研”, 调研基本靠排演,导致基层情况“失真”。这实际上是对真实民生状况与调研机制的嘲讽。也影响了上级决策的科学性。对这些热衷搞调研排演的地方官员,不仅媒体要曝光、百姓要谴责,上级部门要介入调查,启动问责程序。

从某种意义上讲,“调研基本靠排演”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装。除了报道举出的北京律师周泽因未及时“回避”前来视察领导,被强行拖离现场的案例以外,给民意调查研究安排标准答案的地方更是不在少数。江苏省09年对南通市的启东、海门、通州等地全面达小康情况进行随机电话民意调查时,当地干部就要求受访群众按照事先发放的标准答案回答提问,不少中小学放假一天,让学生背熟答案“协助”家长应对电话调查。陕西省武功县贞元镇为上级电话随机调查拟定了“好、满意、到位”等标准答案。让中小学生把传单带给家长。

地方干部为了政绩需要,排演基层调研无疑不可取。但是在我看来,“调研基本靠排演”,民意调查出现标准答案,除了有人故意弄虚作假之外,调研机制本身也存在问题。不知从何时起,调查之前发通知,几乎成了惯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发通知自然给工作不扎实者提供了弄虚作假、排练表演的机会。有些地方平时工作抓得不到位,接到通知,临时抱佛脚做表面文章,挖空心思讨好调查组,自然不在话下。

话说回来,调研参与者并不是白痴,十个指头有长短,家庭情况千差万别,无论家庭情况如何,百姓对民生问题,对干部是否满意,一律回答“好、满意、到位”。哪来如此高度一致的“民意”?民意调查结果如此整齐划一,干部到基层看到的都是“一片形势大好”,难道不蹊跷吗?政府一方面承诺建设诚信政府,另一方面又逼百姓被满意,掏空调研的真实灵魂。这无疑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悖,百姓也是怨声载道。毋庸置疑,具有双重人格的地方政府应受到谴责。

基层调研基本靠排演,检查评估基本靠弄虚作假。依我看,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调查研究结果关系地方的生存发展与领导政绩,官员受政绩利益驱动热衷弄虚作假。二、调查研究评估机制僵化,缺乏创新,与社会实际、百姓的期望并不吻合。僵化的调研评估机制必然存在漏洞。上级提前告知调研项目,由被调查者精心准备,进行调研彩排,容易滋生怪胎。

把调研排演与百姓利益放在正义天平上,孰轻孰重?并不难回答。虽然百姓毫不客气地对调研排演与民意标准答案投了反对票。但事实上,还有多少地方津津乐道于此呢?

在我看来,面对“调研基本靠排演”的现实,仅有曝光批评远远不够,创新政绩评价体系,打破权力魔咒,监督问责给力,十分必要。创新调研机制,改进调研办法,改集中调研为不定期调研,改随机电话调查为随机入户调查。少看地方政府汇报表演,多听听百姓怎么说。让基层调研从扰民运动变成为民工程,还有许多事可做。

而且,要打破“排演调研”潜规则,还要改变单纯向上负责的行政工作模式,引入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估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对地方政府,不仅掌握生杀大权的上级要给予评价,当地百姓与服务对象、社会机构也应多方参与评价;二是评价的结果公开。把评价的结果作为问责的依据。如果百姓对官员拥有监督权、评价权。且评价意见直接影响官员政绩考核(比如,对虚假调研的导演就应该严厉查处)。热爱排演的官员或许会有所收敛。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