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官员只要愿意,无论是否公布手机号码,都能获得真实的民意。反之,如果对群众诉求漠然置之,哪怕公布了手机号码,也可能沦为摆设
为进一步严肃换届纪律,畅通反映渠道,山西省纪委、山西省委组织部近日联合公布260名各市、县(市、区)纪委书记、组织部长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但记者调查发现,在公布的33部电话中,拨通率不足4成,有关官员称骚扰电话多。
既然公布了手机号码,就应该能够拨通,否则就有欺骗之嫌。从这个角度讲,公布的官员电话成为摆设,纯粹是对公众的不负责任。但是,群众诉求的解决应该依靠科学的制度机制,而不是官员的个人意志。期盼以拨打官员电话解决问题,这种动机可以理解,但也不全然靠谱。
不是说公布官员电话毫无用处。面对公共治理中的种种弊端,公众直接拨打官员电话反映,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防止信息失真。而公众对官员特别是位高权重的“一把手”电话寄予厚望,无非也是因为电话接听人集中掌握着富集的权力资源,可以高效率解决有关诉求。
然而,按照权力资源的配置,官员特别是像纪委书记、组织部长这种类型的主要负责人,主要职责并不是接听电话,而是调研和决策。如果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接听电话,必然会对本职工作造成干扰,难怪有关官员称其为“骚扰电话”。
更何况,即便是“一把手”亲自接听电话,也并不意味着问题一定能得到圆满解决。电话中反映的情况是否真实,同样有个核查的过程。也就是说,尽管接听电话的领导同志会对有关问题记录在案并督促解决,但同样需要回到解决信访问题的正常渠道。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正常的信访渠道不被信任,而对与领导者的直接沟通充满迷信呢?
在资讯发达的信息时代,下情上达原则上已无障碍。就连日理万机的国家领导人,也经常浏览互联网以了解民意。地方官员只要愿意,无论是否公布手机号码,都能获得真实的民意。反之,如果对群众诉求漠然置之,哪怕公布了手机号码,也可能沦为摆设。在这种背景下,与其对官员电话抱以厚望,不如在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方面多出实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