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日前有媒体指“中国首善”陈光标多项承诺捐款未到位一事,沉默数日的陈光标23日在其微博上首次予以回应,不仅指责相关报道对其“严重歪曲”,更表态“人在做,天在看”,称会将慈善进行到底。(4月24日《新民晚报》)
陈光标多年来高调慈善的行事风格,不仅让他连续荣膺“中国首善”的殊荣,也使其常常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此次轩然大波缘于4月19日出炉的胡润慈善榜,其确定的陈光标2010年的捐赠额与陈本人对外宣称的3亿元相差甚远,由此引发“少捐多报”质疑。同时,近日有媒体报道陈光标在过去几年中,其承诺所捐项目多有水分,很多慈善资金并未真正到位。
尽管陈光标在展示捐款收据的同时,更以“人在做,天在看。真金不怕火炼,我不会怕任何的质疑”作应,以凸显心底的坦荡与淡定。但人们也能隐约窥测出其对“好人难当、好事难做”的无奈和忧伤。中国有句俗语叫“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当人们遭遇不白之冤且有口难辩时,“人在做,天在看”往往会成为“洗白”自身的指天发誓。身陷“诈捐门”困扰的成龙和汪小菲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
应该说,“人在做,天在看”反映出了“公道自在人心”的哲理。正所谓“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这里的“天”意为社会良知与道义公理。然而,在信任缺失和不屑“报应”的社会里,希翼以“人在做,天在看”的“良心”维系公平正义是靠不住的。捐款的“虚实”之疑背后折射出慈善的制度之困。唯有建立“人在做,人在看”的公开透明机制,才是为慈善争议解疑释惑、让善举免于行善之累的真正解药。
“人在看”就是让证据说话。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和企业法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伴随着每一次重大扶贫救灾的善行活动,总有舆论对某些企业和个人“少捐多报”或“有诺未践”的质疑。这既有碍社会救济与帮扶的整体安排和工作进展,也有损慈善事业的光彩形象。因此,受捐者为大额救助者出具收据是必要的,如果捐赠人直接为受灾群众发放钱物,也应当由受赠者的当地政府出具相关证明。可以想见,如果陈光标此次不是拿出捐款收据或感谢状,又有谁能说得清、道得明。捐款收据既是慈善者的“功德单”,也是管好用好善款的监控依据。
“人在看”就是让机制制约。中国目前的慈善事业尚处在就事论事、机制随意的不完善阶段,慈善的公信度不高,从善款的筹集、监管到使用缺乏系统完善的操作机制,更没有独立第三方的跟踪问效。正是由于监管和问责的制度缺失,导致捐款方承诺多捐款少和捐款方、受捐方无故“消失”的情况时有发生,“诈捐”、“骗捐”、“索捐”等乱象丛生。因此,让慈善家远离出钱又伤心的“口水”之役,确保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和可持续发展,不能只是让慈善人自证清白,必须用机制约束捐款方和受捐方的慈善行为。
“人在看”就是让公众监督。慈善事业频陷是非之争和虚实之辩,关键是其公开透明不够。公众之所以对陈光标的高调慈善风格多持肯定与支持的态度,不仅缘由他身体力行的宣传倡导之功,更在于他真金白银、公开透明的开放胸襟。只有广而告之的“承诺”才不怕兑现、不畏查询、不惧质疑。敢言“真金不怕火炼”足见其底气十足。也许是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让为富不仁者相形见绌,才导致质疑不断,正如陈光标所言,“我高调慈善是为了带动更多人做好事,可能得罪了某些利益集团,收买了某些小媒体。”多一分阳光就少一丝阴影,只有将慈善置于公开透明的公众监督“玻璃缸”中,才会有希望与未来。
- 2010-09-07“疑似诈捐”频现不该总归罪制度漏洞
- 2010-09-06成龙式“诈捐”与牛角上挂青草
- 2010-03-16质疑章子怡诈捐怎么成了炒作
- 2010-02-08哪些人缺席了章子怡的“诈捐门”游戏
- 2010-02-02“诈捐门”:信明星不如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