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谍战剧“跟风钱”不好挣了
www.fjnet.cn 2011-05-06 09:58  孟隋 来源:东方早报    我来说两句

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各大卫视在5、6、7月三个月份中,不能播出谍战题材和涉案题材电视剧。据报道,浙江、天津、江苏等卫视已接到总局正式通知,目前正在考虑换播其他剧目。

说实话,这几年谍战剧一哄而上、鱼龙混杂。观众大致都明白,如今多数谍战剧都在挣“跟风钱”,有的跪着还是不能把钱挣了。或许正因如此,总局此次通知,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引起网友的显著反弹。

改革开放前,谍战剧也曾有过火爆的历史,不过那时叫“反特剧”,它基本运用阶级斗争、敌我矛盾的线索,结合斗智斗勇的剧情,在那个匮乏的年代也算相当精彩。谍战剧再次走红,似乎可追溯到2006年的《暗算》,其后各种谍战题材剧成为潮流。而跟风到了最后的疯狂阶段,总会现出“东施效颦”——无非有胆、有识、有红颜、有信仰的“四有特工”,最后以对组织的忠诚、自我牺牲的精神,完成最悲壮的一桩任务。同一个模式重复好多遍,难免故事讲不圆。情节越来越弱时,东方人的“奇幻情结”就喷薄而出,故事夸张而虚假,人物形象浪漫而虚假,最后弹首钢琴曲都可以传递摩斯密码,连不懂办公室政治的傻子都看得出的破绽,敌营的BOSS就是看不出来。

当前的谍战剧很少表现“无间道”式的身份错位带来的痛苦,因为主人公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毫不动摇的特工。当然,对意识形态的忠诚也决不能动摇。我的身份就是我的信仰,我的信仰就是我的身份——这是一切谍战魔法的前提。

而事实上,主角都是人格分裂的特工,这也是一种很有趣的形象——他们一边在敌营享受小资的生活,一边在内心供奉着信仰的神牌。小资情调连接着城市中产者,体现出无可救药的自我认同和自恋;而忠诚信仰连接着意识形态的神位,体现出对体制的恋父需求。现实生活中,苦于没信仰的小资看到了信仰的一面,这是文工团传统;而那些既没信仰也不小资的人则看到了全部,这是消费年代的英雄化叙事。越是没有什么,越要谈论什么。现实中人格的普遍分裂,在谍战剧中找到了实现虚假统一的最佳方式。

然而,中产者又是不太容易上当的。他们多数受过良好教育,又天天承受高税赋、高房价、低福利、低人权,你这时跟他们谈信仰、谈理想?还不如来点傻乐的综艺节目,乐呵一下。某些理想高标,放在礼崩乐坏的当前,绝对会应者寥寥。编导们既然是YY,又何必太高尚、太不食人间烟火?

还有,某些谍战故事太夸张、太离谱,好像阴谋诡计、尔虞我诈的情报战,能左右历史进程,关系到政权的建立和安危,这无疑是一种迥异于历史教科书的神奇历史观。而且谍战剧“表忠心”的方式,不像其他主旋律片那样直爽。虽然主角号称自己“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敌营的小资生活有那么迷人的情调,有时会让观众“乐不思蜀”。从这个意义上说,谍战剧虽号称红色剧,但不是很红色、很主旋律,有时候用力过猛还会成为“教唆剧”。

在某种程度上,谍战剧还折射出人们对人际关系和办公室政治的关注和猜忌,这些确实瞄准了中产阶层的趣味。把故事讲得惊险、圆满,电视剧就算成功,然而我们连这也做不到。就算意识形态和市场之间存在最佳结合点,熟稔、流畅的叙事也还是第一位的。谍战剧没有过硬的叙事又没有很安全的意识形态保障,最后恐怕只能落得众叛亲离、官民同愤。

(作者系媒体人士)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