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加入WTO以来,欧盟和中国之间尽管时有贸易纠纷、摩擦,但通常都谨守“反贸易壁垒”的自律原则,避免使用反倾销、反补贴这“双反”大棒,以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弄到两败俱伤。
但近来情况似有变化:5月14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铜版纸输入欧盟实施“双反”,分别征收4%-12%的反补贴税和8%-35.1%的反倾销税,促成欧盟对华第一起“双反”案,此前一天,欧盟刚刚对中国输欧三聚氰胺宣布征收临时反倾销税;时隔两天,中国商务部宣布对欧盟输华马铃薯粉实施反补贴税,加上1个月前业已实施的反倾销税,马铃薯粉成为第一宗在中国“享受”到“双反”待遇的欧盟产品。
对于中欧之间骤然掀起的“双反”风波,一些分析家忧心忡忡,担心此举引发中欧的贸易战;而中国商务部则在17日一方面否认相互“双反”是中欧贸易战的前哨,另一方面也坦承,中欧间的确存在贸易分歧,且对欧盟长期不承认中国市场化国家地位,导致“双反”这种违反世贸原则的“双重救济”出台表达了不满。
“双反”是世贸成员国间较严厉的贸易保护手段。相互“双反”,不论是否被冠以贸易战之名,都是较为严重的贸易分歧、冲突表现。尽管正如中国商务部有关人士所言,涉及“双反”的产品所占贸易比重微乎其微,但其中释放出的信号依然不容忽视。
中国和欧盟虽互为第一贸易伙伴,但欧洲市场长期以来表现出与美国不同的特色。欧盟是个由20多个国家组成的市场共同体,各国利益不同,考量各异,贸易原则、政策很难统一,尽管许多国家长期以来屡屡传出对“中国产品倾销”的抱怨,却很难在欧盟层面上达成协调一致的立场。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市场购买力大跌,中国企业加大了对欧洲市场的开发力度,令原本就陷于困境的欧盟各国大感压力,自去年以来,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上就充斥着“协调一致对付中国经贸挑战”的声音,此次欧盟委员会的“双反”,可以看作这种压力、呼声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信号,而中国商务部措辞虽温和,反应却十分迅速,表明中方对这一信号的含义不仅解读充分,而且早有准备。
当然,对相互“双反”过分紧张,也大可不必。纵观全球贸易版图,主要贸易伙伴间“双反”频率往往也最高,如中美之间、美国-欧盟之间等均不例外,正因为贸易量大、经贸关系密切,才会产生更多摩擦和冲突;也正因此,这类摩擦和冲突最终都会通过台面上或台面下的磋商、协调,达成暂时或永久的妥协,因为彼此双方均无法承担失去对方市场所需付出的代价。中美是全球争吵最激烈、“双反”大棒抡得最圆的一对贸易伙伴,也是相互依存度最高的贸易共同体之一。所谓贸易战,就是既要“贸易”也要“战”,边“贸易”边“战”,随着中欧贸易关系的进一步深化,这种现象会更加普遍,甚至见怪不怪。
鉴于欧洲经济的现状以及欧洲议会近来的氛围,相信中方的最重要期待——欧盟承认中国市场化国家地位——短期内很难如愿,而欧盟对中国依然会保持既有求于你、又保持戒心和距离的二重色彩,对此中方应有正确研判、清醒认识,并作出不过不失的得体反应。
(作者为国际问题学者)
- 2008-12-11中欧关系:都是“误读”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