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国资委能不能看紧“全民储蓄”的钱袋子
www.fjnet.cn 2011-05-23 10:16  张天蔚 来源:北京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

5月20日,国家审计署披露了17家央企存在的多项违规问题,其中包括违规发放薪酬、福利,未按规定扣缴个税,存在违规业务并导致巨额亏损等。针对上述审计结果,国资委发言人做出回应,承认央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承诺将规范职务消费、加强薪酬福利管理,推动企业及时堵塞管理漏洞,并将不断增强透明度,欢迎媒体及社会各界对央企监督。

国资委发言人同时表示,“目前中央企业体量非常庞大,集团公司下面二、三级子公司非常多,有的企业层级更多,导致集团公司在管控上确实存在一些漏洞。”“尽管近年来中央企业在加强内部管理、强化风险管控、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显而易见的是中央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和国际一流企业距离很大。”

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国资委面对审计结果中暴露出的问题,愿意承认央企管理水平与国际一流企业“距离很大”,让人看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线希望。

但人们也不得不注意到,按照国资委发言人的描述,目前央企的巨大规模和复杂的结构、层级,与其和世界一流水平“距离很大”的管理能力之间,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换句话说,那些掌握了国家战略产业命脉,享有行政垄断地位,其一举一动、一盈一亏,都足以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和百姓生活的央企,却可能同时是一些资产规模巨大、企业结构复杂、管理水平落后的“恐龙型”企业。这类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对外可以依仗庞大的体量和行政垄断地位独霸市场,对内却因为其迟钝的中枢与庞大的身躯不相匹配,以致管理混乱、反应迟缓、效率低下,甚至管理失控。国资委发言人所承认的“集团公司在管控上确实存在一些漏洞”,正是由此而生。而为了弥补因此而造成的成本高企,又促使其继续加强垄断地位,以便向外转嫁成本,让全民为央企的管理不力买单。更何况,如同任何利益集团一样,央企经营者本身就存在着利用垄断地位而为企业内部人员谋取福利的冲动。主动的谋利与被动的失控共同作用,使央企的管理成本、福利成本,变成了一笔难以理清的糊涂账。

从理论上说,央企之上,还有国资委对央企的经营和国有资产的安全进行监督。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初,新华社就曾对国资委的职责有过简要的描述:由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监管国有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按照这一描述,国资委也曾被称为国有企业,特别是100多家巨型央企的“大老板”。公众也曾对这位“大老板”寄予厚望,希望其切实实现为全国公民监督央企、看护资产的职责。遗憾的是,如今国资委发言人却承认央企层级太多、管理存在漏洞,态度倒是足够坦诚,但坦诚的态度背后,却让人看到国资委对央企监督、控制的不力,对国有资产看护的失职。

今年早些时候,针对公众对央企向国家上缴红利比例太低的质疑,一位国资委副主任曾回应称:“国有企业的资产实际上属于国家、属于全体人民的一笔储蓄,一旦以后国家需要钱,完全可以动用。”理论上,这一说法大致成立,但其基本的前提是,国有企业,包括央企,其经营效率、管理水平、成本控制、盈利能力等,都必须至少达到国内企业的一般水平,全国人民才可能放心地把数万亿的资产交予央企经营。否则,如果央企管理水平低下、国资委监管失位,以致央企的大量潜在利润,却以违规超额发放的工资、福利、职务消费等计入成本,则“全民储蓄”也就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国企高歌猛进的势头无可更改,央企的地位无可撼动,公众对央企这笔“全民储蓄”的安全的希望,唯有寄托于国资委的严格监管和央企自身的严格管理。希望以后有好消息告诉公众。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