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公开三公时间与信任赛跑
www.fjnet.cn 2011-07-22 09:18  范正伟 来源:京华时报    我来说两句

在公开已成法律义务、中央部署、时代潮流的背景下,这次三公经费公开注定不会昙花一现,倒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传导。

面对公开三公经费的接力棒,许多部委仍在犹疑观望时,北京市接下了全国省市政府公开的第一棒。昨天,市财政局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了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情况。

去年市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三公支出11.3亿元、人均因公出国(境)1.98万元、新购公务用车车均购置经费16.02万元、公务用车车均运行维护费2.88万元,不管是高是低、是粗是细,抑或仍有一些不完备之处,北京的公开起码让市民心中有了底,也看到了政府自我改革的诚意。

有公开,才有公论。比如,对北京的三公经费,有人就提出了公车费用过高问题;面对其他部委的公开账本,批评质疑也可谓纷至沓来,令各部委承受着不小压力甚至各种难堪。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仍有那么多部委迟迟不予公开,为什么率先公开的大都是清水衙门。由此也可以推断,相较于监管相对严格的中央部委,各级地方政府的公开将更加艰难,因此更应对北京的吃螃蟹之举投以赞赏目光。

枪打出头鸟,似乎是一个改革悖论。从杭州公车改革到白庙裸账改革,越早越主动的改革者,往往面临更多的关注、更挑剔的打量,甚至还会带来其他风险。这大概也是那么多部委在公开三公中畏缩不前的原因。

然而,倘若真有这种想法,这次无疑是打错了算盘。在公开已成法律义务、中央部署、时代潮流的背景下,这次三公经费公开注定不会昙花一现,倒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传导。甚至上述改革悖论也会颠倒过来,越是迟迟不公开者,面对的批评质疑将会越大,公众越会穷追不舍,所处环境也将更加“不友好”。

被人质疑总归是不痛快的,但有时质疑也是机遇。信任建立处,常常在质疑平息时。中国三公消费惊人,已成社会共识。此前传出全国每年三公消费9000亿的说法,尽管后来相关人士申明是以讹传讹,但公众的质疑声并未消停。“既然是假的,那你告诉我真的。”今天,以公开三公经费回应质疑,进而平息质疑,将是重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一环。

改革是一个过程,公开也很难一蹴而就。对此,公众固然批评抱怨,但也不妨多些信心。所谓放水养鱼,从改革到自我改革,从局部公开到全方位公开,注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政府部门也要看到,所谓“改革与危机赛跑”,在民意如刀、舆论如潮的今天,许多举措越早越主动,这既是对勇气的考验,也是对智慧的检验。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