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渤海溢油事故真的被轻轻放过,则不仅渤海环境和附近渔民会遭受重创,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也会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
渤海溢油事故发生已经两个多月,但很多细节仍然如同雾里看花,让关注此事的人们深感困惑。据媒体报道,近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向溢油事故责任方美国康菲公司下达了一纸通知,要求康菲公司如期提交海底油污清理效果的自评估报告,并就前期海底油污处置不力向公众道歉。这个通知虽然措辞较为严厉,但也深刻地暴露出海洋环境监管的困境。
由钻井平台或船舶引起的海洋污染,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受到社会注意力的忽视。海洋污染不像陆地环境污染那样有着触目惊心的表征,公众获得信息的途径也非常有限,因而海洋污染往往能被事故方以各种方式遮掩起来。另一方面,受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规章滞后因素的制约,海洋污染事故受到的责任追究往往也比较轻。
渤海溢油事故在这两个方面表现得就很充分。溢油事故发生后,康菲公司一直“遮遮掩掩、避重就轻”,始终不曾向公众披露详细情况,国家海洋局也是在事发一个月后才召开新闻发布会。时至今日,渤海溢油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它对渤海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当地渔业的危害究竟如何,也没人说得清楚。作业方虽然面临20万元的最高罚款,但即使外行人也能看得出来,这样的罚款处罚不仅起不到威慑作用,更无法弥补海洋生态所遭受的损失。渤海溢油事故正在走向人们普遍担心的“漏了白漏”的结局。
正如海洋局有关人士所指出的,康菲公司之所以敢于对事故搪塞和敷衍,主要原因是“熟知我国法规”,知道瞒报和处置不力也不会遭到严重处罚。而从以往发生的多起海洋污染事故看,地方渔民发起民事索赔极为困难,中海油和康菲公司更是无须担心来自民间的诉讼和赔偿。由于掌握这样的底数,康菲公司对漏油表现出的“泰然”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在面对溢油事故时表现出的手足无措也让人印象深刻。康菲公司始终没有查清溢油源和溢油路径,那是因为他们想要逃避责任。但海洋局作为海洋监管的行政主体,却需要事故责任方提供“自评估报告”,这就让人很不解。难道事故方的自我评估能够成为海洋局采取进一步措施的依据吗?倘若真是如此,康菲公司完全可以坐在钻井平台上杜撰评估报告。海洋局要求康菲公司道歉,这一举措虽然可以看成一种道义问责,但相对于事故进展及其后果,这个要求简直“温柔”得有些过分。
海洋环境法律不完善,行政规章存在漏洞,公益诉讼难于开展,渔民索赔面临难局,这样的“大环境”的确足以让康菲公司“笑傲”在墨西哥湾漏油的英国石油公司。但如果渤海溢油事故真的被轻轻放过,则不仅渤海环境和附近渔民会遭受重创,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也会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正如《人民日报》所指出的,2010年我国海上在生产的油气平台达195个,海洋溢油事故风险正在升高。在这样的情势下,环境保护部门和海洋监管机构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事故防范和处理机制,而渤海溢油事故则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审视法规漏洞和机制弊端的机遇,有关机构理当有所作为。
值得赞赏的是,渤海溢油事故被公开披露之后,河北乐亭县环保、海洋和水产部门即着手对渔业损失搜集和固定证据。地方行政部门的敏感和快速反应,为渔民的维权之路提供了一定保障。如果法律工作者和公益组织也能有效介入,溢油事故的民事问责或将更有成效。相关新闻:
- 2011-08-10追究刑责能否打通溢油事故赔偿之路
- 2011-07-12渤海湾溢油事故上演“真实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