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发表文章,详细介绍了我国第一批政府新闻发言人目前的状况,短短7年时间,首期培训班学员包括王勇平等来自66个部委和地方的100多位新闻发言人,目前三成获提拔 5位升至副部长,更多的是黯然比如王旭明、悲呛比如王勇平,离开了原来岗位。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这篇文章透露的信息可以看出,提拔的新闻发言人或许就不是“新闻发言人”,一是他们有兼职,二是他们很少发言,三是所处的部门这几年来不是新闻多发的部门。
不幸的发言人各有各的不幸。比如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新闻发言历史,往往就是他自己制造新闻历史,在他身上有许多新闻发言的名段,仔细分析看出,他的那些发言其实已经超出了新闻发言人的职责范围,把自己当作新闻中心了,比如他的强调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而在新闻发布会上抛出“大学生养猪论”;宣传国家资助困难学生政策抛出“媒体无知论”;批范跑跑“人可以不崇高,但不可以无耻”。这已经不是发布新闻,新闻发言的本义,应该是带着目的向媒体阐述本部门的观点,以及对事实真相的陈述,如果超出了这个范畴,他的实际上已不是新闻发言人,而成为媒体评论人员了。这就告诉我们新闻发言人到底要向媒体“发言”什么?
同样的悲剧也发生在王勇平身上,回顾他在“7·23”动车事故的发言,他其实重滔王旭明的覆辙,他的“反正我信了”、“生命奇迹”的言论,也不是发言新闻,而是评论新闻,由此导致了有史以来最广泛的媒体问责和议论,最终,王勇平悲呛远走波兰华沙任职。
其实新闻发言人成为了媒体焦点之后,尤其是在重大事故风暴眼之中,任何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东西,都会招致铺天盖地的问责。相反如孔泉等著名新闻发言人,恰到好处的利用官方话语,有时不仅能给自己解除尴尬,也是封堵媒体无遮拦责问的好办法。因为一些复杂的问题,在事情真相还没有完全明白的情况下,你用评论的语气、你用结论性的语调,难免会有偏差,而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天生给人的就是官方负责人经得住考验的东西,这一职业特点决定了,新闻发言人说话的谨慎,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思维,中规中矩,否则带来的后果是可怕的也是可悲的。
当然,新闻发言人知道的东西比别人多,如果不会和媒体交流,也就不能将官方的意图很好的转达给媒体;没有很高的说话技巧,也不能满足媒体对尚未清楚明白的事实与交代。要做到这一点,仅仅抛弃官方语言是不行的,那是风险很高的行为;如果都是官方语言,那你也是不称职的,迟早是下课的。
那些能提拔留任的新闻发言人,并不是他们的水平比“二王”高,只是他们机遇比“二王”好,这也就是王勇平的不可理喻的发言带来的一遍声讨,而当他远走他乡之时,人们又唏嘘感慨起来。这就是明白了一个合格新闻发言人首先是要弄明白为谁说话,其次是要努力怎么说好话。
原文链接:http://sns.fjnet.cn/space.php?uid=783026&do=blog&id=29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