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比较向来是件很时髦的事。但由于文化、制度、价值观的差异,比较得客观公正其实很难。
“中国,吃一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400元,买辆车最少30000元(夏利);美国,吃一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20美元,买辆车最多30000美元(宝马)。”——网上流传的中国比美国物价高的帖子获得追捧,是公众在集体抒发对高通胀的焦虑,认真不得。
但鉴于这个帖子太火,以至于动摇了公众在政府带领下战胜高物价的信心,引起了《人民日报》的高度关注。
为了以正视听,这份中国第一主流纸媒近日撰文指出:国外品牌特别是高档消费品,国内的确贵得离谱,但是公共交通和涉及人工、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国外则贵很多。快递、理发、地铁公交、医疗等涉及人工的消费国外就贵得多。比如理发,国外是国内的5倍;地铁、公交,国外是国内的10倍。
带有戏说成分的中美物价比较一下子变得严肃认真起来。
有观察家进一步指出,物价绝对不能孤立看待其高低,必须与国内居民收入对比。美国2010年人均收入大约为5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32万元;北京2010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29073元。纽约房租CBD附近一居室最低为6400元人民币,北京为3000元人民币,与人均年收入相比较:纽约为2%,北京为10.3%,北京是纽约的5倍。这一比显然中国又落了下风。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汉奇先生,发出了一条记录在美国驾车游经历的微博:“最近从美国中部城市芝加哥出发,开车经伊、威、爱三州绕道回到原地,行程1600公里,共被收了5次费,一共是3.1美元,合人民币20块4毛。”又佐证了中国交通上那些优惠疑似被雁过拔毛的过路费给褫夺了。
当然还要结合经济增长速度、通胀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国民福利水平等进行比较,再加上两个国家都幅员辽阔,仅仅进行最发达都市的PK也有失公允。
- 2011-09-14物价比较别成数字游戏
- 2011-09-14怎样的物价对比才靠谱
- 2011-09-06物业费上调须经物价部门批准
- 2011-08-10物价靠管制是降不下来的
- 2011-08-01平抑物价须提高政策执行力
- 2011-08-01170余道文件控物价反讽了谁
- 2011-07-11不能轻言“物价拐点”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