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国足失利带来的“媒体狂欢”
www.fjnet.cn 2011-10-13 15:37  何小手 来源: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

球员在舆论漩涡中陷入弱势

国足再败,虽然批评、谩骂声不绝于耳,但是相对前些年,舆论已经显得乏力了许多。如前所述,其原因在于,中国足球如同经济问题(如对国企的批评)、文化问题(如钱学森之问)一样,舆论失去了就事论事的耐心,普遍将颓势归因于体制。对于球员个人而言,如果除却比赛的重要意义不考虑,单纯从一场足球比赛的角度看,比赛的胜与败却是司空见惯,一场比赛的失利并不一定意味着技不如人,它与队员磨合和个人的状态存在较大的关联。值得注意的是,赛后有队员表示“需要理解与支持”,队员郜林更是叫屈,质问球迷“输球就该被骂娘?”舆论因此呈现反扑之势。球员对比赛的胜负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是建立在持续的比赛基础之上,然而对于球迷而言,他们并不意味着长期沉溺于足球,更多人只是在重大比赛中给予关注,相对球员而言,他们对胜利的渴望更为强烈。因此不难理解,当比赛结束后,部分球迷的过激举动,以及由此引发的“骂娘”举动。

在中国的足球舆论生态中,球员长期处于被批评受指责的境地,球员鲜有机会放松心态面对足球和球迷。对于他们而言,胜利和失败都是揪心的结果,胜利不仅会吸引球迷的注意力,还意味着可能被误读为水平提高,因而给下一场比赛增添压力;失败无疑更惨,由此不难理解,“保平争胜”成为中国足球教练们的口头禅和常用战术策略。中国足球之保守,除了战术需要外,同时也是舆论重负之下的无奈选择。

赛后,中国队队长李玮峰在微博中发声,称“想了好久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有自己来承受痛苦和快乐,不要放弃哪怕有0?01的希望,你爱它就不要埋怨它!”该微博评论数将近三千条,联想李玮峰本人在赛场上的“铁血”表现,对比他在微博中的温情(甚至是温驯),就不难理解,队员们在舆论压力之下的手足无措了。

媒体报道的“自媒体”倾向

10月12日,也就是比赛结束后的第二天,全国主流媒体均对前一天国足的比赛进行了报道,其报道风格值得关注。例如广州日报在当天的头版中,两个看似没有关联的标题,《男足出线,再次告急》和《淋病新毒,无药可救》,编辑却通过标题颜色暗示了它们的关联,该头版图片在这一天的微博中广为流传,很多网友赞叹编辑“排版威武”,诸如“广州日报太坑爹了”、“版面排得科学”等受到追捧。针对国足的报道,这一天的《河南商报》尺度更大,其标题竟是《遇到国足这样的男人就嫁了吧》,网友大量截图,竞相传播,此番情景成为国足比赛结束后舆论传播的另类。

类似风格的报道并非孤例。2008年6月14日,国足兵败天津,提前一轮无缘南非世界杯,《新文化报》的报道标题便是《国足再败,我们无话可说》,随即受到舆论的普遍关注。这种简洁、个性的批评风格受到广泛追捧,开启了中国特色语境下的体育评论。而随着国足近年来的欠佳表现,媒体的批评声也愈加严厉,媒体对中国足球逐渐失去耐心,从最初的就事论事到如今的调侃,讽刺,甚至是挖苦。

媒体的个性化报道造成了极大的舆论反响。以新浪微博为例,搜索“广州日报”,10月11日的微博数仅416条,而10月12日竟高达7329条,可见该报道对其传播的推动作用。针对这种个性化报道,除了大量的附和声,也有人发出质疑,中央电视台足球解说员段暄甚至爆出粗口,认为这样的报道“不仅无聊,而且操蛋”。

这种报道风格是否可取,不同看法各有轩轾。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当下中国足球所营造的舆论生态中,普通球迷的不满与媒体的怒其不争已经形成合流,在不尽人意的比赛结果中,球迷的苛责通过媒体的报道寻求互动,于普遍的失落情绪中反讽或自嘲,寻找曲径通幽的绝妙方法。媒体也丢弃了以往沉重的叙事,代之以“自媒体”式的表达风格,这不仅是对中国足球的另类纪念,或许还是中国媒体寻求自我革新的途径。

责任编辑:林雯晶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