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中华慈善奖设百万门槛是一种次优选择

www.fjnet.cn 2012-01-04 17:10  龙敏飞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民政部日前启动第七届“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针对2011年度慈善领域的人和事进行评选。本届“中华慈善奖”设立了基本参评标准,如最具爱心捐赠个人及企业,年度捐赠资金均需要达到100万元以上。(1月3日《新京报》)

过去的一年,我们仍记得,衣加衣、免费午餐活动的火热——广阔的覆盖范围,众多的参与人数等等。而这些公益活动,也注定成为过去一年的“注脚”。在这些或辛酸或温暖的故事叙述中,我们知道,慈善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公益是一项社会必答题。因为,还有很多的人、很多的孩子,需要温暖,需要慈善带来的“甘泉”。付诸这般背景下,再来审视“中华慈善奖”,或许能有不一样的想法与思绪。

对这“中华慈善奖”而言,这次最大的质疑,来源于其设置“百万门槛”。的确,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慈善是不能货币化的,它是一种爱心的表达,一种真情的流露,一种温暖的传递。一个人捐款百万与一个人捐款百元,从本质上来看,是很难区分到底谁更爱慈善的,也很难断言,到底谁更适合在“中华慈善奖”上获得一席之位。

就感动而言,一个捐款百万的人,多数财力雄厚,你我不会感动,而在汶川地震时,一名乞丐捐款上百元,却让你我泪如雨下。但问题是,感动归感动,要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慈善行为,对个人而言,或许可以,但对具备经济头脑的企业家而言,或许很难。而现实我们也看到了,我们的社会,仍有许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对他们而言,没有比慈善带来的温暖更感动人心了。

遗憾的是,我们当前的企业家,缺少比尔盖茨、巴菲特这样的以慈善为理念的优秀企业家,甚至他们举办的慈善晚宴,也有不少中国企业家推脱不去,因为他们害怕被劝捐,即便比尔盖茨、巴菲特表示不会劝捐,只是探讨慈善理念,依然有很多人不愿去。这说明,中国的企业家慈善是一块短板,而这,却是慈善可以挖掘的一块“肥肉”。故而,的确需要一种激励效应,让我们的企“业家逐渐爱上慈善,爱上给人带去温暖的感觉,爱上享受因慈善带来的喜悦。而“中华慈善奖”,正好可弥补这样的“空缺”。

于个人慈善而言,多数人只是一种内心的情感,没有多少草根的慈善,是为了登上“中国慈善奖”而慈善的,换言之,草根是为行善而慈善,而多数企业家呢?则是为了登上“中华慈善奖”而行善,因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得奖了,会带来利益,利益好了,再慈善再得奖,继续扩充影响力。在一些企业家眼中,“中华慈善奖”只是一个工具,慈善也不过是一粒棋子。

但很遗憾,我们需要更多的善款,更多的物资,去温暖那些贫困的人。此时,让“中华慈善奖”成为一些企业的工具,也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一种当前逼仄氛围下的“次优选择”。毕竟,当基本的衣食住行用等基本问题,都未能很好地解决时,讲公平是一种奢侈的。尽管我们也承认,货币化慈善是一种亵渎,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尤其是我们的慈善事业尚在起步阶段,仍需发扬“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精神。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