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发展群众文化必须摈弃“春晚模式”

www.fjnet.cn 2012-01-29 13:10  汪红光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说咸说淡的春晚终于在吵嚷声中落幕了。回头一看,一种“不过如此”的感觉萦绕在大家的心头。举全国之力、聚一年之精华,除了央视依然如故地盘满钵溢之外,还收获了什么?

赚得满地流油的央视说:明星虽然自掏路费、吃盒饭,但他们从春晚收获了人气,混个脸儿熟,值!春晚也因他们的加盟增加了分量,双赢!

问题是,谁是输家?有赢必有输,明星和央视都赢了,输的不是民众便是文化。

“春晚”的最初设计是一项群众文化活动,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十几亿人在大年三十守候“春晚”,这一现象也是不容辩驳的。但三十年来,似乎很少有人去思考:文化到底是几个人演给大家看,还是大家参与到具体活动之中才叫文化。

不可否认,过去的三十年,几乎每一阵流行歌曲风,其风源多来自春晚;几乎每一个横空出世的明星,其第一个亮相的舞台也是春晚;有时春晚中的一句台词,都有可能成为整个一年的流行语。但这能够证明“春晚模式”的正确和美好么?

我们必须大声地说一声:NO!

今天春晚之所以成为亿万中国人翘首以待的“文化大餐”,一个是因为中国群众文化生活的普遍缺失和荒凉,还有一个原因是央视巨大的传媒垄断地位。就举赵忠祥为例,无论他多么有魅力,离开了央视话筒,他还能蹦几高?

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我们周围的民众,他们平时除了看看电视、上上网、到公园溜达溜达之外,能称得上文化的活动还有哪些?是打麻将还是赌博?电影院拆个差不多了,剧院早已转包他人……城市尚且如此,农村更不必提了。三十年的春晚,让每一个地方政府将发展文化的目标寄托在举办一场盛大的晚会或者举行一次宏大的比赛上。事过境迁,烟消云散,领导的政绩簿上已经重重地记上了一笔,至于群众得到了什么,那又有什么重要?

“春晚模式”坏在哪里?钱用了,精力花了,除了少数几个组织者与参与者名利双收获得双赢之外,其余的人统统成了失败的输家。

作为一种娱乐形式,春晚有其存在的土壤和必要,但把它当成“文化大餐”当成全中国十几亿人的“文化救星”、重点则是大错特错。从实质意义上说,文化娱乐界的“春晚模式”同教育界“精英模式”的应试教育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发展大众文化的绊脚石。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