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中国三汽”盖满了地方保护主义的烙印

www.fjnet.cn 2012-03-22 10:40  徐娟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从河南省汝州市往西,在公路两侧停靠着面包车、越野车、市政洒水车、市政园林绿化车、小轿车、油罐车等各种车辆。这些车辆都是报废车辆经过翻新改装后重新出售的,他们的“出厂商”就是道路两边的各户农家。在这10公里道路的两旁,基本家家都从事汽车改装。由于拼装车市场规模很大,这里被戏称为“中国三汽”。(3月21日《中国青年报》)

不知广大消费者坐在这样的“改装车”上是什么感受,但就笔者的感觉而言是心惊肉跳、不寒而栗——最基本的安全都得不到保证。更为可怕的是,这些组装车大多流入农村,有些竟然被当作校车来接送学生。这或许正是近些年农村校车事故频发,屡为社会诟病的重要原因。然而,在心惊肉跳和不寒而栗之后,笔者感到更多的是愤怒和不解。

不解之一,报废车辆的零件如何能够顺利地流到黑工厂?国家对报废车辆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除了强制报废、强制回收、强制切割外,明令禁止报废车辆零件以任何形式重新流入市场,可为什么在当地买卖报废车辆零件却成了公开的秘密?

不解之二,“改装车”如何能够在当地顺利生产并流到市场?从报道的情况,公众不难看出当地已经形成了生产“改装车”的一条龙产业链。面对绵延10公里的“生产规模”和种类齐全的车型,别说生产、运输、销售的组织者,就连身在其中的普通打工者都心知肚明,监管部门的信息难道就如此闭塞?

不解之三,“中国三汽”为何能够一步步做大?国家对“改装车”的打击一直在持续,非法出售组装改装汽车早已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生产者、销售者、管理者不可能不知道。当时政府虽然也曾对此进行过整治,但“有关部门一查,拼装车的生意就会匿迹,但过段时间,还会照常开业”。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除了监管部门履职不作为、执法不到位外,还有什么令人信服的解释呢?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